7月14日下午,湖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赴漣源市三一學校暑期社會實踐團進行“竹編文化”實踐體驗課。實踐團全體15名成員以及來自三一學校的24名四年級小學生共同參與本次課程活動。
據悉,道童村自明朝以來,便開始利用孫水河將竹編制品運往全國各地。悠久的商賈文化歷史孕育了一批又一批著名的商人,涌現了梁穩根、肖自江等著名企業家。2019年起,為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反哺家鄉,北京三一公益基金會在道童村設立道童實踐基地。
(道童竹編文化墻 拍攝:袁姝睿)
在此次課程開始前,實踐團負責人曾皓夕、匡惠美、湯磊前往實踐基地與基金會負責人朱理進行對接。朱理指出,竹編文化是道童村的一大特色,弘揚竹編文化,推動竹編制品走出去,對于道童村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竹文化課程是三一學校的特色課程,是校本化實施國家義務教育勞動課程的重要載體。實踐團聚焦“竹編文化”,帶領學生們前去拜訪本地道童村內的一名竹編師傅。活動采用了“觀看學習+調研采訪”形式,通過積累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期望探索出一條創新型傳承竹編文化的道路。

(劉師傅為學生演示竹編過程 拍攝:袁姝睿)

(學生向劉師傅提問 拍攝:袁姝睿)
竹編師傅姓劉,已經六十多歲,自少年時期就開始學習竹編技藝,積累了豐富經驗。此次課程劉師傅將為學生們演示竹筐的編制過程。他用砍刀將已經劈開的竹筒表面刮去,削成較薄的竹片,一層層進行打磨,重重工序后制作出適合編織的篾層。為提升展示效率,師傅提前準備好半成品即竹筐已經編織好的底部,再往上疊加一圈圈篾絲,最后呈現出嚴絲合縫的完整竹筐。小學生們聚精會神地觀察師傅的手法,不時用小手比劃著發出疑問,師傅掛著和善的微笑耐心解答。四十分鐘的時間過去,學生們熱情未減,圍著師傅做好的成品發出感嘆。

(團隊成員張悅婷采訪劉師傅 拍攝:袁姝睿)
學習活動結束后,實踐團成員張悅婷就竹編學習方式、用途以及各方力量補貼來源等問題與劉師傅進行了訪談。劉師傅表示,目前學習竹編的年輕人較少,而且受到機器智能化高效制作的影響,手工竹編制品漸漸走向了衰落。“竹編”的精神傳承與技藝傳承在當今仍是值得關注的重要問題。

(劉師傅和實踐團成員及小學生合影 拍攝:袁姝睿)
竹編作為一項非遺手工藝,浸透了中華文化的獨特韻味和工匠手作的點滴心血。此次課程以實地訪察和實物演示的創新形式激發學生對于竹編文化的真實感受,將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直觀呈現,是傳統文化精粹在當代傳播與弘揚、堅定不移走文化自信道路的實踐探索。
通訊員:曾皓夕 陳冬悅
圖:袁姝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