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響應國家黨史教育學習的號召,挖掘老城紅色文化資源,機械工程學院暑期社會實踐團隊決定各自前往家鄉的紅色景點,探尋先輩在紅色道路上的足跡,學習黨史,不忘初心,堅定信念。
作為AI薪火•紅影工坊實踐團隊的一員,2025年7月27日,周妍同學前往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對紅色革命老屋和文化館進行參觀學習,追尋歷史遺址,感悟紅色文化。
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承載著厚重的革命歷史記憶。1936至1946年間,中國共產黨先后在此設立了秘密交通站、紅軍聯絡處和八路軍駐陜辦事處。在民族危亡之際,這里成為宣傳黨的抗日主張、開展統一戰線工作的重要樞紐。
七月底,西安交大黨、校辦黨支部與馬克思主義學院近現代歷史研究所黨支部在此聯合開展“弘揚抗戰精神賡續紅色血脈”共建活動。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作為抗戰紀念新亮點,灰墻青瓦間,兩萬愛國青年的足跡在此匯聚成河,“歷史永遠銘記,偉大的抗戰精神也永遠不會忘記。”
穿過七賢莊古樸的門樓,周妍同學走進這座占地13600平方米的關中民居建筑群,灰墻青瓦間,一份份文件、一件件軍裝訴說著崢嶸往事。

圖1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紅色宣傳大門
從82米長的磚木結構平房院落,周妍同學踏入一號院主體展廳。這里以“開統戰先聲,筑抗戰基石”史實展為核心,線性布局的展墻串聯起1936至1946年間從秘密交通站到八路軍駐陜辦事處的演變歷程。泛黃的《救國日報》記錄分析了西北聯絡線的戰略作用,這正是紀念館定制的“技術救國”實踐模塊。
圖2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長廊
沉浸式設計讓歷史可觸可感:周恩來居所復原場景里,煤油燈照亮土炕上的公文包;聲光裝置模擬敵機轟鳴時,地下工作者藏匿文件的地窖入口在墻面若隱若現。“一室一景一主題”的設計,把統戰工作的智慧具象化了。此處展覽近日入選國家抗戰勝利80周年主題展覽推介名單,成為思政教育的國家級樣板。
一號院地下室的幽暗空間里,一臺由電子管收音機改裝的電臺泛著金屬冷光。1936年,周恩來用200塊銀元租下這里,以“德國牙醫馮海伯診所”為掩護建立秘密交通站。李明俯身細讀發報機旁的說明:“1941年,機要員王吉安在此連續工作72小時,將日軍調動情報傳往延安。”
圖 3 一號院地下聯絡室陳列
二號院的基本陳列展廳展覽了“團結御侮,共赴國難”“西辦功績,永載史冊”等五個板塊,在這些板塊中系統地展示辦事處的成立背景、歷史貢獻及精神傳承。其中的特色展品,例如大量歷史照片、文件手稿、黨中央指示電文、戰時書刊及通訊器材和醫療器械,都還原著當時辦事處運行的模樣,重點呈現了統戰工作成果,如推動“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向東步入三、四號院,“我要去延安”專題展以全息技術重構歷史現場。仿古四合院內,動態投影再現上海學生遞交介紹信的經典場景,電子屏上1938年通行證“準予前往延安”的印章清晰如新。三號院主要進行了統戰教育與史實陳列,它的歷史功能包含了統戰科工作區,負責進步青年審核與延安輸送。其中“千秋七賢莊”展覽了500余張照片,對當時的文件系統進行梳理,重點板塊體現了統戰藝術,動態沙盤演示物資輸送路線,電子屏重現周恩來智斗胡宗南對話。青年赴延通道通過全息劇場循環播放《我要去延安》情景劇,還原青年審核通行證場景。
七號院作為后勤保障與生活區,從功能定位上看,原為辦事處招待所及工作人員宿舍,在展覽中部分復原生活場景,展示了生活細節:廚房、理發室、水井等設施,體現革命者在物資匱乏時期的艱苦生活,院落古柏與無名野花象征革命精神的生生不息,引發參觀者對“薪火相傳”的思考。
紀念館以七賢莊建筑群為載體,通過院落的序列化陳列,立體呈現了中共在國統區的統戰智慧、國際協作及青年動員歷程。一號院的政治使命、三號院的歷史脈絡、四號院的國際視野、七號院的生活圖景,共同詮釋了“八辦”作為連接延安與世界的戰略紐帶作用,通過參觀,周妍同學了解了各院主題,深入理解了革命先輩的理想信念,感受“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的精神內核。灰墻青瓦的院落里,年輕一代觸摸著紅色記憶,感受著基因傳承——這座統戰前哨的精神力量,正跨越八十載歲月,為新時代注入不竭動力。
新聞稿撰寫人:周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