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欽州生蠔業,繪就鄉村振興篇——“新蠔力”實踐團探尋東村養殖發展密碼
解碼欽州生蠔業,繪就鄉村振興篇——“新蠔力”實踐團探尋東村養殖發展密碼
為深入挖掘欽州欽南區生蠔養殖產業新質生產力發展路徑,破解生態與銷售等現實挑戰,“新蠔力”實踐團于2025年8月13日走進欽州龍門港鎮東村,與村委書記謝書記深度訪談,聚焦傳統養殖模式迭代、生態發展困境破局及產業融合新篇,探尋綠色可持續的“蠔”產業振興密碼。 傳統養殖:潮汐間的堅守與局限
東村生蠔養殖延續著古樸的傳統模式,遵循海洋節律,養殖戶依季節變化在不同海域輾轉。淡水內海區域,承載著季節性養殖的周期循環,養殖戶們憑借經驗把握鹽度“生命線”——幼苗適配3-8度鹽度、中小苗適宜10-15度、中成蠔需22度以內,鹽度稍有逾界,便可能引發蠔群死亡。
“我們東村養蠔,一直就是這么順著季節、依著海性來,是祖祖輩輩傳下的法子。”謝書記談到,銷售鏈條則長期被中介主導,形成“老板—中介—養殖戶”的流通路徑,養殖戶鮮少直接參與終端銷售,中介在運輸協調中賺取利潤。養殖主體多元并存,個體戶數量居多,合作社多為小規模運營,主要為便利資金注冊與貸款,也有本地、外地合作模式。然而,傳統模式下,政策支持漸弱,過去的扶持紅利難續,養殖戶多依賴自身實踐經驗,專業培訓稀缺,專家指導多停留于理論,“養殖戶們大多靠自己摸爬滾打,新政策、新技術難落地,轉型哪有那么容易喲。”謝書記無奈說道,讓東村生蠔養殖在時代浪潮下面臨轉型壓力,也為綠色生產力注入留下空間。
圖一為團隊成員正在進行走訪
生態破局:綠色轉型的挑戰與探索
大蠔養殖對水質、鹽度敏感,欽州雖坐擁廣西最大天然苗場,天然苗種優勢顯著,卻受困于水質隱患與養殖設施生態矛盾。傳統蠔排存在污染問題,海洋管理部門統籌養殖區域規劃,個體戶競爭乏力,而新型景觀蠔排雖有政策優惠,但造價高昂,推廣舉步維艱,生態轉型之路道阻且長。
“地理標志是有了,可怎么把它用活,讓老百姓真真切切得實惠,還得好好琢磨。”謝書記談到,地理標志產品認證雖落地,卻未對產業形成實質推動,產業鏈短小、品牌影響力弱,加工業因成本與品質門檻,多以原材料出售,燒烤原料為主的銷路,難以釋放生蠔產業附加值。調研團隊發現,綠色生產力提升迫在眉睫,若能引入生態養殖技術,改良蠔排材質,推動數字化水質、鹽度監測普及,既能守護海洋生態,又能為品質溯源、品牌建設筑牢根基,讓“欽州大蠔”地理標志真正成為產業綠色發展的金字招牌。
產業融合:新質生產力的曙光與展望
龍門大橋通車帶來旅游熱度,卻尚未與生蠔產業深度融合,東村生蠔產業在文旅賦能、數字化升級上仍有廣闊空白。少量高校調研團隊的涉足,未能推動數字化監測手段普及,養殖戶依舊憑經驗檢測水質、鹽度與蠔品質量。
“大橋通了,游客來了,咱得想著怎么把生蠔和旅游擰成一股繩!”謝書記談到,在新質生產力構建中,“綠色+融合”成為破局關鍵。一方面,可借旅游熱度,打造“生蠔文化體驗游”,建設生態蠔排觀光區,讓游客參與采蠔、烹蠔,延伸文旅產業鏈;另一方面,推動電商與直播帶貨下沉,培育本地“蠔農主播”,打破中介壟斷,讓養殖戶直接對接市場,同時引入數字化監測系統,用科技賦能綠色養殖,實現水質實時監控、蠔群生長動態追蹤,提升養殖精準度與產品品質。此外,整合合作社資源,推動規模化、標準化養殖,深化生蠔加工產業,開發即食蠔品、蠔類文創等多元產品,構建“養殖—加工—文旅—銷售”全鏈條綠色生態,讓東村生蠔產業在新質生產力驅動下,實現生態與經濟價值的雙贏,繪就鄉村振興的“蠔”美畫卷。
圖二為團隊成員在與東村村委書記進行訪談
欽州龍門港鎮東村生蠔產業的調研,讓我們看到傳統養殖模式的堅韌與局限,也明晰綠色發展、產業融合的迫切與潛力。未來,以新質生產力為引擎,錨定綠色生態航向,方能讓東村“蠔”產業掙脫困境,在鄉村振興浪潮中乘風破浪,綻放新篇。
圖三為團隊成員與村委書記在東村合影留念
【通訊員】藍鈺嬌 李欣鴻 唐綺晨 盧翠秀
社會實踐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