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華中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赴瑞士暑期社會實踐團以 “阿爾卑斯山腳下的藝術脈搏” 為主題,在瑞士開展了一場跨越山海的藝術文化交流活動。團隊以歌舞、折紙、訪談、手鏈編織、蹴鞠涂色等多元形式為載體,在異國搭建起文明交流互動的橋梁,用青年特有的熱情與創意書寫兩國友好故事,為中瑞建交75周年添上一抹鮮活的青春色彩。
折紙傳情:指尖上的龍泉劍韻 教室內,參與者們圍成圈坐在桌前,彩紙在手中折疊翻飛,實踐團以 “非遺龍泉寶劍” 為主題的折紙活動正在進行,隊員們首先向參與者介紹:這把紙劍的原型,是有著2500年歷史的龍泉寶劍——它始于春秋,興于戰國,因 “堅韌鋒利、剛柔并濟” 被譽為 “百兵之君”,既是古代軍事技藝的結晶,更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尚武精神與工匠精神。為讓參與者們更好動手實踐,團隊將復雜劍形簡化為易操作的折紙版本。成員的講解以當地風景作比“劍脊折得挺直,才能像阿爾卑斯山一樣‘巍峨持久’。”這一隱喻其實也與中瑞兩國在歷史長河中堅守自身特色、抵御外界挑戰的精神相呼應;折紙過程中,團隊成員分散在各桌,耐心示范,用英語指導大家用紅白兩色紙張折疊——紅色是“中國紅”的呼應,白色模擬劍身的寒光。活動現場氣氛熱烈,其樂融融——這份在歡聲笑語中誕生的文化體驗,早已突破了教室的邊界,傳遞給了更多人。
實踐團成員介紹龍泉寶劍 謝嘉濤攝
編繩寄情:彩帶里的畬族風情 折紙活動結束后,畬族彩帶編織活動緊隨其后。隊員們先講述了這項非遺的淵源:畬族彩帶又稱“山哈織帶”,是畬族婦女代代相傳的手工藝,距今已有千年歷史。活動進行過程中,實踐團依據現場制作進度適當降低了編織難度,盡可能做到讓每一位參與者都能收獲親手完成編織的成就感。彩帶有藍、綠、紅三色,“藍色像日內瓦湖的粼粼波光,也是中國青花瓷的淡雅底色;綠色是阿爾卑斯山的盎然生機,也藏在江南園林的草木蔥郁里;紅色既有瑞士國旗底色的熱烈,更傳遞著中國紅的喜慶吉祥。”團隊成員一邊示范著編織方法,一邊解說著色彩里的文化共鳴——小小編織繩此時更像是聯通著瑞士湖光山色與中國山水意境的橋梁,兩國青年對自然的敬畏、對生活的熱忱,都在每一次編織的繩結里相逢。
實踐隊員就手鏈編織展開講解 謝嘉濤攝
運動之趣:古今對話中的體育精神 手鏈編織活動的余溫未散,竹編蹴鞠和水彩筆已在桌面上排開,“蹴鞠涂色”活動正醞釀著新的熱鬧。和前續活動環節相似,團隊成員首先介紹:蹴鞠是中國古代足球,起源戰國,興于唐宋,比現代足球早兩千多年,算是其 “祖先”。而說起足球,蘇黎世FIFA總部正是現代足球的重要推動者,兩者恰如足球運動的“前世今生”。介紹完畢,參與者們紛紛拿起水彩筆,有人以FIFA標志的藍黃為主色調為蹴鞠披上彩衣,有人在團隊成員的指導下在蹴鞠上畫上中國傳統回紋,有人選擇瑞士國旗的紅白兩色進行渲染......瑞士原素與中國紋樣在球面上交融,團隊成員們穿梭期間,時而深入展開講解蹴鞠的歷史典故,時而一起聊起FIFA推動足球全球化的故事,教室內的互動讓這兩項相隔前年的足球文化符號,在歡聲笑語中完成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實踐團成員準備的竹制蹴鞠 武藝涵攝
歌舞之韻:身體律動里的心靈共鳴 手工時間結束后,《月光下的鳳尾竹》旋律悠揚,傣族舞教學環節緊湊展開,大家在實踐團成員的帶領下,興致勃勃地模仿舞蹈姿勢,盡管動作略顯生疏,但每個人都積極參與、切身體驗,讓傣族舞在瀾滄江邊生根發芽的種子落在了阿爾卑斯山坡。最后,實踐團成員發揮作為外院學子的優勢,發起中英法三語版的《友誼地久天長》合唱活動。中文的溫婉、英文的流暢、法文的悠揚在教室內交織,不同語言的聲線雖有差異,卻在同一旋律里達成欣欣向榮的和諧。團隊成員們特意選擇這首在中瑞兩國都廣為人知的曲目,用多語言演繹的方式,不僅呼應了瑞士多語文化的包容特質,也特別展現了中國青年對跨文化溝通的誠意。
所謂“友誼地久天長”,恰如中瑞建交75周年來始終秉持的平等互信——阿爾卑斯山的冰雪與長江的浪花雖遠隔山海,卻同屬地球的血脈;傣族舞蹈靈動與瑞士長號的悠遠,雖形式不同,卻都傳遞出兩國民眾對生活的熱愛。當合唱的最后一個音符落下,實踐團成員切身體會到了何謂“語言有界,歌聲無界”,文明的交融有時并不必依賴宏大的敘事,共同的旋律早已讓“國際和平”與“文化互鑒”的理念在歌聲中扎根生長。
實踐團成員進行傣族舞教學 郁賀攝
對話之聲:聲音交織里的民心相通 除了舉行文化活動外,實踐團還設計了 “萬花筒聲波日記” 系列訪談,以 “橋”、“青年”等為關鍵詞,收集不同文化背景者的真實表達。實踐團成員在當地展開采訪,其中與歐盟委員Laszlo Andor的交流最為印象深刻。采訪圍繞搭建文化交流橋梁,雙方認為年輕人應扛起民間交流責任,以行動促文明相知相融,筑牢國際和平人文根基。除此之外,采訪還聚焦國際格局,交流指出當下與英國英鎊霸權時代差異顯著,美元體系更獨立,其霸權及美國國際地位呈多極化趨勢卻不易衰落。此背景下,中國與歐盟既有機遇,也面臨挑戰,需在復雜局勢中尋互利共贏之路。這場交流,不僅是視野的開拓,更讓成員們切實的以思考與熱忱,為世界發展持續注入青春力量。
實踐團成員對歐盟委員進行訪談 賴愷銘攝
在實踐活動進行過程中,實踐團成員深刻體會到文化傳播并非單向輸出,而是一場充滿共情與互鑒的對話。這次活動生動詮釋了"一分鐘接觸,一萬里共鳴"的跨文化理念,作為大學生的我們或許無法像專家學者那樣深入解讀文化,但可以用更年輕、更創新的方式助力傳播——一個舞蹈動作的模仿,一段手鏈的制作,一首歌曲的合唱,一次訪談的進行,一場蹴鞠的創意涂繪,都能讓不同文化背景的參與者在親手操作中建立默契,體會到文化交融的樂趣。在這里,傳統文化不再是遙遠的符號,而是可感知、可參與、可分享的生動體驗。是的,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流動,而作為大學生的我們的責任,就是讓它以更鮮活、更親切的方式走向世界。每一次微笑、每一次嘗試、每一次分享,都是讓中華文化被看見、被理解的一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