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教育成 AI 滲透新場景
在兩所幼兒園的觀察中,AI 技術在藝術課程中展現出獨特價值:智能繪畫軟件能根據孩子的涂鴉生成故事,音樂互動 AI 可實時匹配旋律,讓 4-6 歲兒童的藝術表達更具成就感。這為 "AI + 美育" 提供了新思路。
調研結束后,團隊歷時 5 天完成《AI 對基礎教育階段影響的調研報告》,不僅呈現數據結論,更針對性提出建議:
• 對學校:建議分學段設計 AI 課程,幼兒園側重 "趣味互動",小學注重 "思維培養",避免工具化濫用;
• 對教師:呼吁開展 AI 教學能力培訓,將技術與蒙臺梭利、多元智能等教育理念結合;
• 對家長:提出 "陪伴使用" 原則,引導孩子在 AI 輔助中保持獨立思考。
目前,團隊正準備將調研成果轉化為 "挑戰杯" 參賽提案,讓這份來自十堰基礎教育一線的觀察,能為更多地區的 AI 教育實踐提供參考。
"第一次帶著設計好的問卷走進教室時,緊張又期待。" 團隊負責人、學本 2301 班張小銳回憶道,"當老師指著 AI 課堂說 ' 你們的研究很有意義 ',突然明白實踐的價值。"
5 天的實踐里,隊員們從 "課堂觀察者" 變身 "問題分析者":學前教育專業的同學用專業視角解讀幼兒與 AI 的互動模式,藝術教育專業的隊員則聚焦 AI 對創造力的影響。正如指導老師彭儉所說:"調研的終點,是更深入理解教育的本質 —— 科技永遠是手段,人的成長才是目的。"
這場關于 AI 與教育的實踐探索雖已落幕,但對科技賦能基礎教育的思考仍在繼續。未來,教育學院將持續關注這一領域,用專業力量助力基礎教育創新發展。
通訊員 張小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