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鄉|青春足跡印古建——重慶大學“鄉音鄉韻”實踐團
暑期探訪家鄉古建筑
2025年8月1日至8月3日,重慶大學“鄉音鄉韻”實踐團成員王端、潘祖棟、成一帆分別探訪了重慶市古建筑群、四川省德陽市文廟建筑群及河南省鄭州市的海上橋村,以腳步丈量歷史,用專業知識解讀內涵,讓沉睡的古建筑在青年視角下煥發新生。
余燼中涅槃:重慶十八梯的新生
1938年重慶大轟炸期間,日軍長達五年半的轟炸對承載巴渝文化記憶的古建筑群造成了毀滅性打擊。然而,在廢墟與硝煙中,重慶人民以傳統建筑為載體,在守護歷史文脈的同時,重塑了城市的文化脊梁。實踐團成員走過巴蜀古代建筑博物館、十八梯、寶輪寺,了解了作為“山城標志”的古建筑十八梯的故事。

十八梯翻新前(左)與十八梯翻新后(右)對比
“一方面有點可惜,以前重慶真正傍水而建的吊腳樓越來越難見到了,另一方面也是好事,說明了現在整體住房環境和人們生活質量的改善。”一位住在十八梯附近的居民坦言。現如今,對于古建筑的保護不是要完完全全地維持古建筑一成不變的面貌,而是要將古建筑與人結合起來,把現代生活“請”進古建筑。

實踐團成員王端采訪本地居民
軸載仁心:德陽文廟的空間禮序
德陽文廟位于四川省德陽市,是川西地區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孔廟建筑群。因其規模宏敞、形制完備,被民間稱為“德陽文廟甲西川”。

德陽文廟戟門
實踐團成員按中軸線自南向北考察,所見建筑依次為萬仞宮墻、欞星門、泮池、大成門、大成殿和啟圣殿。各單體建筑沿軸線遞進而升,東西兩側對稱布置廂房;主殿大成殿建于兩層臺基之上,整體布局呈嚴格的中軸對稱格局。這種空間組織方式體現了儒家禮制所強調的秩序與等級。
苔侵青墉:海上橋村存續錄
位于河南省鄭州市的海上橋村是豫西窯院傳統村落的典型代表,村莊也因此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實踐團成員從與村民的交流中,深切感受到了村民對村莊的熱愛和對其未來發展的期盼。

海上橋村建筑
“咱們村最大的特點是老房子,古色古香,有年頭。希望村越來越好,年輕人能回來,繼承傳統,讓村子更熱鬧”。實踐團調研發現全村常住人口不足戶籍人口的40%,60歲以上人口占比過半。在關注鄉村發展時,要傾聽村民的聲音,了解他們的需求和期望,這樣才能制定出更貼合實際、更有利于鄉村長遠發展的策略,讓像海上橋村這樣的村落既能保留自身特色,又能煥發出新的生機。

實踐團成員成一帆采訪海上橋村居民
真正的古建筑不只活在梁柱之間,也活在吊腳樓下涮火鍋的熱氣、文廟廊下參觀的腳步聲、海上橋村窯院門口老人曬的玉米堆里。我們能做的也許有限,但哪怕只是把重慶十八梯的故事、德陽文廟的軸線尺度、海上橋村窯院通風原理講給更多人聽,也是在為傳統建筑的未來添一粒夯土。
電氣工程學院“鄉音鄉韻”實踐團
拍攝:王端、潘祖棟、成一帆
記者:甘小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