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不斷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使同學們感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進一步促進泰安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增強泰安非遺的知名度和流傳度,進一步了解非遺傳承面臨的現狀和困難,2023年7月17日大連理工大學泰安研遺實踐隊去往了位于泰安 ,實踐隊六名成員到場,近距離感受泰安非遺的魅力。
作為中國共產黨在新中國成立前夕,面向新中國工業體系建設創辦的第一所新型正規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由黨創辦、受黨領導、為黨服務、與黨同行,自誕生之日起,紅色基因便深深鐫刻在大連理工大學師生的血脈中,成為泰安研遺實踐隊的力量之源。同時,泰安研遺實踐隊七成由山東本地學子組成,堅持“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的宗旨,發揮“生源地”優勢,用實際行動在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任務中貢獻青春力量。
見微知著,做非遺文化響應者
調研伊始,泰安研遺實踐隊去往了岱廟。實踐隊成員跟隨在場工作人員講解,詳細了解了岱廟的由來傳說,岱廟是一個道士為山神修建寺廟,期間接受山神指導,面見皇帝,皇帝為山神修建了一個比金鑾殿矮三磚的天貺殿,此即為后來的岱廟。了解到岱廟里面陳列的泰山三寶溫涼玉圭,沉香獅子,黃釉青花葫蘆瓶。進入庭院,擺在中間的是一口鐵缸,實踐隊成員在工作人員指引下切身體會投幣過程。
在岱廟,泰安研遺實踐隊積極向導游、工作人員提問,了解到岱廟每天游客量數量可觀,岱廟內文物保存完好,文創物品新穎,對游客有足夠的吸引力。實踐隊成員還積極與在場游客溝通,主動了解他們的游覽感受,為泰安非遺傳承積極建言獻策,提出可以在岱廟內進行多方面的講解,包括歷史由來,神話傳說、在泰安非遺中的地位和岱廟中蘊含的民族精神內核,實踐隊員們還提出可以設置岱廟吉祥物等具有創新意義的玩偶、周邊。
“泰山上有石敢當,為民除害它上山崗。”第二站,實踐隊到達了泰山皮影藝術研究院,觀賞精彩皮影表演,體驗皮影制作過程。據悉,泰安皮影藝術研究院是泰安皮影僅存的皮影傳承地,其傳承人范正安老先生也曾在聯合國上表演泰山皮影。首先實踐隊成員落座觀看了皮影表演 ,閆冬梅老師為團隊成員帶來了泰山皮影經典劇目《蛙鶴龜》《泰山石敢當》以及創新劇目《當你老了》,劇情緊湊,閆老師也會在劇目間隙來到前臺與觀眾們互動,其中劇目《泰山石敢當》用山東方言演繹了泰山神石敢當大戰惡狼精的故事,再現了泰山傳說“泰山石敢當”。
俗話說“登泰山不看泰山皮影戲不成游也,不看影戲不知禮義”。實踐隊成員在專業人員的帶領下體驗了皮影戲的表演 ,皮影戲的表演是用兩手十指控住皮影上的木桿,進而達到皮影人物的移動、跳躍、翻滾。閆老師還為實踐隊介紹了皮影戲的制作方法,皮影是精選優質牛皮、羊皮、驢皮等獸皮為原料,經過泡制、刮薄、磨平,呈透明狀,再將人物、花草、器物圖案描繪于其上,用斜刀、平刀、三角刀等刀具刻鑿后,予以染色描繪而成。通過這次體驗,實踐隊成員深切感受到皮影文化的魅力。

“泰山皮影真正的走了出去,不僅在北京等地方有劇場,甚至走出了國門。”閻老師自豪地說。閆老師是泰山皮影第八代傳承人,作為泰山皮影藝術團團長,從事皮影藝術13年,一直致力于讓更多人了解泰山皮影,愛上傳統文化。閆老師提到,練好一出劇目需要時間的磨練,有時甚至需要泰安皮影研究院閉門修煉,直至新的劇目面試,最終需要達到手、腦、口、腳的并用,同時,閆老師談及非遺的傳承,提到皮影戲的傳承面臨著困難,傳承需要新鮮血液的力量,閆老師呼吁年輕人走進泰安,走入皮影戲。
在泰山皮影劇院里,隨處可見泰山皮影戲的網絡推廣圖片,利用直播、短視頻等新媒體傳播形式,泰山皮影戲可通過新穎生動的視覺方式呈現給觀眾們,讓傳統文化通過“云端”走進千家萬戶。在實地考察中,實踐隊通過體驗與采訪對泰山非遺文化有初步的了解。泰山非遺文化歷史悠久更令人心馳神往,久久不能忘懷。新時代青年應當做好泰山非遺文化的響應者,體驗者,宣傳者,深挖泰山文化豐富內涵,傳承弘揚泰山文化。
事必躬親,做非遺文化體驗者
“中華泰山,天下泰安”的理念在國人心目中的根深蒂固。為進一步考察泰山傳統,進一步了解泰山石敢當、泰山奶奶、碧霞元君等泰山傳說,深究泰山傳說的由來極其寓意,發揚其中具有現實意義的精華部分。實踐隊于7月18日上午登上五岳之尊泰山進行實地體驗考察,近距離感受泰山的人文風景。
攀登泰山的起點紅門,位于岱宗坊北,紅門路北首,東臨中溪,西靠大藏嶺。宮因嶺南崖有紅石如門而名,其西側是祭祀著傳說中的“泰山奶奶”的紅門宮元君廟,紅門宮兩側,有明代人題“天下奇觀”及“盤路起工處”大字碑,中間有孔子登臨處歷史遺產。東為彌勒院,有穿堂式更衣亭,舊時帝王官宦登山至此更衣,今為茶室,中由飛云閣相連。實踐隊采訪了當地了解紅門布局和歷史文化遺產的老人,深入了解了“泰山奶奶”的由來極其寓意。同時,在與當地的游客溝通后,實踐隊了解到攀登泰山的人中不只有想一睹泰山日出等壯美風光的,更有很大一部分是來到泰山的各種寺廟為自己和家人祈福。工作人員的講解使實踐隊明確泰山不僅有獨一無二的自然風景,其文化影響力在全國也是數一數二的。

繼續攀登,實踐隊員們到達了泰山佛教圣地斗母宮,斗姆元君,簡稱“斗姆”,又作“斗母元君。“斗”指北斗眾星,“姆”指母親。道經云,斗姆“為北斗眾星之母”。 在一些有名的道觀里,都供奉著她的塑像,造型極為奇特:額頭上長著三只眼睛,肩膀上有四個頭,八只胳膊分別拿著各種法器,這種造型在道教藝術中是非常罕見的。與此同時,實踐團隊員通過與工作人員的交流了解到了斗母元君傳說的由來歷史。斗姆原為龍漢年間周御王的愛妃,號“紫光夫人”,先后為御王生下九子。長子為天皇大帝,次子為紫微大帝。余七子分別為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即北斗七星。在宗教中,斗姆元君乃是道教神祇,元始天尊陰炁所化,亦由太乙元君演化而來,輔助玉皇上帝管理星斗群真。斗姥的化身眾多,如同老君隨方說教。
最后實踐團抵達經石峪,參觀了中國規模最大的佛經摩崖刻石《金剛經》,了解了與此地相關的歷史事件與傳說。經石峪位于泰山斗母宮東北,有岔路盤道相通,過漱玉橋、高山流水亭、神聆橋即至。峪中有緩坡石坪,上刻隸書《金剛經》,俗稱曬經石,明隆慶年間萬恭書刻“曝經石”。團隊成員查閱了與之相關的歷史記載與專家的考察記錄,發現刻此《金剛經》之人并沒有定論,其中最為出名的幾個假說有明王世貞認為的“唐人所作“。明孫克宏《古今石刻碑貼目》記載有 “今考其筆法,與鄒縣北齊韋子琛刻經同出一手,其亦為韋氏無疑。”清聶劍光《泰山道里記》中說:“北齊武平時,梁父令王子椿好內典,嘗于徂徠刻石經二,并勒諸佛名,字跡瑰異,與其如出一手。是經當亦子椿所作也。”而到了近現代,1989年《書法》第二期載王恩禮、賴非撰 《鐵山(石頌)的初步考察與研究》認為,此刻與鄒城鐵山摩崖經刻如出一人之手, 字徑、書體、風格極為一致,由此斷定為東嶺僧安道壹所書。工作人員告訴我們,雖刻石之人尚無定論,但仍然無法阻止后人對其書畫及石刻功底的贊嘆。
實踐團在實地的考察中,對泰山傳說與各種宗教文化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對各種泰山傳說中的寓意有了更為全面的認識與思考。
踔厲奮發,做非遺文化踐行者
7月18日,實踐隊到泰山研學實踐基地進行考察。在工作人員細致的講解后認識到,泰山能夠吸引如此多的人來參觀,靠的不僅僅是它悠久的歷史文化,還有其在中華民族心中的崇高地位。
“泰山安,則四海皆安。”古人認為,只有在泰山文化的影響范圍之內的才算中國人,泰山儼然成為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相傳泰山是由盤古的頭顱所幻化而來,有著非常強大的神力。關于泰山的傳說數不勝數,如東岳大帝,碧霞元君,五大夫松,望夫石,泰山石敢當等。在這些神話故事中,最出名也是對當地生活影響最大的便是泰山石敢當。相傳泰山石敢當是一位能夠降妖除魔的勇士,他為了庇護人民將自己的神力分給泰山之上的石頭,只要人們將刻有泰山石敢當字跡的泰山石放于房梁之上便可以驅鬼鎮邪,保佑房屋主人的平安,直到現在依然有將刻有泰山石敢當的石頭放于家中的習慣。泰山石敢當也在2005年12月被國家公布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神話傳說所代表的不僅僅是人們對泰山的崇拜,還有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人們求吉圖平安的心理認知,對泰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有著深遠的意義。
隨后,實踐隊成員又體驗了泰山非遺項目拓印。即使只有幾個簡單的字需要拓印,卻花費了許多時間,可見非遺傳承之辛苦。老師向實踐隊成員講授傳拓基本知識,展示各類拓片,親手教習隊員們傳拓技巧,讓隊員們在一個個字的拓摩中掌握傳拓的基本要領。

一方拓片石刻千古,一段歷史經典永存。拓印技藝是我國一項古老的傳統技藝,是記錄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現在很少有年輕人愿意去了解拓印了。”在對工作人員的采訪中,實踐隊隊員關注到非遺傳承的問題。年輕群體對拓印的接觸度普遍不高,非遺傳承前景難免令人擔憂。
非遺從來不是孤芳自賞的“老物件”,不是華麗空洞的“招牌”,而是祖祖輩輩留下來的智慧結晶,是有生命力的“活化石”,是可見、可親、可參與的現實生活。非遺的每一次精彩亮相、每一次引人矚目,既是人們對技藝之美、匠心之美的再認識,對傳統之美、生活之美的再感知,也是感悟中華文脈、增強文化自信的過程。本次研習活動中,泰安研遺實踐隊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通過對文本,圖片的學習與工作人員的講解,對泰山的文化內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對泰山在歷史中的重要地位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同時想要傳承和發揚泰山文化僅僅靠個人是不夠的,不僅要以身作則,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生活視線、融入大眾生活,更要增強宣傳力度,讓更多的人認識到泰山文化的重要性,讓更多的人自覺加入到泰山文化的傳承中去。讓社會能夠給予非遺項目以及非遺傳承人更多的支持與關注,讓更多年輕人了解非遺的具體情況,鼓勵年輕一代參與到非遺的傳承中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