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碳匯經濟,助力鄉村振興 ——河海大學千村萬鄉環保科普行
為了響應國家“雙碳”戰略目標號召,踐行大學生千鄉萬村環保科普行“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綠色理念”的精神,8月19日上午九點,河海大學環境學院低碳科普小隊來到了景德鎮市樂平市程家村,開展聚焦農村生活碳排放和鄉村產業振興的走訪調研。
入戶調研,探居民生活
到達程家村后,實踐團成員在程家村村委會與駐村第一書記黃文彬就村莊建設的總體情況以及個人的碳排放認知、衣食住行等問題進行了座談。黃書記介紹,黃書記介紹,該村莊每年五、六月份都要發生洪澇災害,淹沒莊稼,水位高時可達房屋二樓,給農民造成了極大的經濟損失。其次,村里的農田基本采用外包的方式由大戶耕種,村民自身難以在村里找到發展機會而進城打工,留下大批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造成了村莊經濟發展的空白。第三,部分有一定文化程度的村民通過網絡、紙質媒體等途徑對低碳環保有大概的認知,但對“雙碳”一詞的內涵仍不了解。第四,垃圾分類尚未普及到村民當中,產生的垃圾由焚燒場統一處理,這樣的處理方式直接造成了大量的污染排放。
座談結束后,團隊成員在程家村自然村村長程成龍的帶領下深入村民家中進行走訪調研。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為了看見當地居民生活狀態最真實的一面,實踐團挨家挨戶的進行了走訪調查。經過調查發現,該村莊仍有一些老人保留著過去的生活方式,他們采用煤球、木柴生火做飯,有些家庭甚至仍未安裝空調。大多數家庭中外出務工的年輕人往往擔負著撫養家里老小的壓力,醫療、教育方面的支出在他們的消費中占據著較大比重。雖然村民們過著并不富裕的生活,但是他們都十分熱情淳樸,面對實踐團的登門訪問,他們連忙搬凳子,遞水。走訪結束后,實踐團成員以小禮物贈送的形式表達了自己的謝意,他們笑著感謝。
從一上午的走訪交流中,團隊成員了解到:目前絕大多數的村民還在為貧困艱難的生活操勞擔憂,老人們亦幾乎沒有接觸過“雙碳”這個詞,但實際上他們節儉的生活行為其實也在為減少碳排放做出貢獻。相比之下,他們更加關注的往往是如何讓生活更富足,提高生活質量。那么,如何要實現綠水青山與經濟發展的雙豐收呢?針對程家村的情況,團隊導師馮騫教授在下午的講座中提出了碳匯經濟鄉村振興的新思路。
科普講座,破發展困局
下午,實踐團成員按計劃在程家村村委會開展了“雙碳”主題科普講座。
下午三時,科普講座準時開始,馮教授首先從極端氣候與洪澇災害的角度引入,介紹了碳排放產生的溫室效應對普通居民生活的影響。隨后,馮教授介紹了碳達峰碳中和的相關政策與理念。他指出:居民減少碳排放的主要途徑是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節約的生活就是會減少碳排放的有效手段。馮教授還著重強調了環境保護對減少碳排放的重要意義:環境保護從根本上杜絕了環境治理的必要性而后者將會產生數額巨大的碳排放。
在介紹“雙碳”相關理念后,馮教授邀請村民就穩固鄉村振興成果,改善生活條件等問題發言。村支部書記葉建軍提到:在土地流轉的背景下,程家村居民最大的愿望是不打工、不出村致富。他提到:受疫情影響,外出打工的村民到達目的地后極易因為疫情無法按計劃工作,損失了數額不小的路費與隔離費用。此外,程家村村民希望改善當地產業結構,推動當地特色產業發展提質增速。針對以上兩點希望,馮教授提出了幾點建議:一是打造特色品牌,利用品牌優勢擴大產品銷路;二是開發當地旅游資源,提升服務業收入占比;三是主動尋求企業合作,利用集約化優勢擴展農產品銷路。
講座結束后,本次科普講座主場人,馮騫教授與葉建軍書記進行了深入交流。談話中,馮教授在充分了解程家村產業結構,自然條件和人口流失等問題的基礎上與葉書記就一系列問題展開了深入探討。馮教授提出,程家村穩固鄉村振興成果、改善產業結構最合理的方法是打造特色產業,特色品牌,提升程家村優質農產品的知名度,擴大銷售渠道。針對打造特色品牌,特色產業等問題,馮教授向葉書記介紹了與河海大學定點幫扶對象石泉縣脫貧攻堅的成功經驗,針對該鄉村洪澇災害頻發的問題,馮教授強調了水利工程建設的重要性并介紹了河海大學水利工程建設的優質資源。
本次實踐中,團隊緊扣“雙碳”與鄉村振興兩大主題,科普了低碳理念與環保理念,在提升自身發展的同時為程家村增收致富提出了具有建設性的建議。在人口數量持續增長和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愿景下,“雙碳”與鄉村振興戰略必將有力支持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未來在國家政策導向、市場支持等因素的推動下,鄉村將會更加繁榮。
時間:2022-08-20 作者:劉宇嘉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關注:
- 人物專訪——張黃鎮團委書記馬歡
- 天剛剛放晴,太陽自云后探頭,泄了一片華光,和和暖暖,撒在兩旁街道的屋頂磚墻上。伴著涼爽微風,我們來到張黃鎮進行走訪調研,考察當
- 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