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助力美麗鄉村建設,6月 28日,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秸合新膜力”實踐團隊圍繞農業生產過程中農用地膜的使用狀況,以宣傳教育為先導、以回收利用為主要手段、以替代產品為補充措施,深入浙江紹興、江蘇徐州、連云港、河南開封等地農村農場考察調研、推廣新型生物可降解地膜,不斷探索防治殘膜污染新途徑,開展了一系列社會實踐活動。
扎根沃土,肩負強農興農新使命
實踐團一行在農科院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參觀學習了農科院農業科技示范園,講述了農科院發展歷程,聽取了各品種特色、種植技術、田間及市場表現的講解,了解了紹興市農作物新品種選育科研成果。大棚里,日常可見的南瓜、絲瓜、多肉植物等經過農科院的科學育種、栽培,在水土適性、產量和觀賞價值等方面都取得新的突破。在參觀交流中,農科院黃偉忠副院長表示,市農科院在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成績,但依然任重道遠。實踐過程中,科技工作者們身上所展現的扎根沃土、勇于創新、甘于奉獻的農科精神,讓隊員們深受鼓舞。實踐隊員們也將從前輩的優秀品質中汲取精神力量,以更加奮進的姿態投身強農興農的偉大實踐中,勇擔新時代科技振興鄉村的使命。
知行統一,踐行學農為農新理念
在實踐過程中,團隊成員走訪當地農場村民后發現,雖然國家積極倡導可降解地膜的使用,但仍有許多農場、農民因成本原因,依舊使用不可降解地膜,農田
存在留有大量殘膜等危害土地質量的問題。因此,團隊成員結合復合材料及高分子材料的專業背景,以可降解產品技術為切入點,對秸稈制成的可降解地膜進行推
廣,引導農民采用正確的垃圾處理方式對地膜進行回收、分類、處理。實踐團隊自主研發了秸稈填充可降解地膜并衍生出三項核心技術,從農民手中收購秸稈后,經過填充制膜后供給給農民,降低地膜成本的同時提高了地膜質量,無毒無害無污染實現全降解,農民直接享受到秸稈填充地膜帶來的增產增收,取之于農、用之于農,真正的實現了模式助農。在各實踐地,團隊成員帶著地膜產品,通過實地調研、土壤檢測,了解當地土壤及環境情況,因地制宜地為各個實踐地設計最合適的地膜,受到了當地農民、農場、政府的高度贊揚。
厚德力耕,爭做知農愛農新青年
為深入宣傳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助力雙碳愿景和鄉村振興融合發展,實踐團隊在各實踐地開展理論宣講。實踐團隊在開展理論宣講之前,精心設計調研問卷,通過線上線下發放問卷、實地走訪等方法對村民可降解知識、禁塑認知和環保行為進行調研。針對村民了解情況,團隊成員深入學習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及相關“三農”問題等相關文件、政策精神,提前集體備課,運用村民聽得懂、記得住的語言和形式解讀“大政策”。通過宣講,村民們對黨的政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紛紛表示要踐行綠色農業理念。實踐隊員從“學習者”和“宣講者”雙重身份深化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及鄉村振興戰略的
認識,更加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更加堅定了為鄉村振興服務的決心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