軌道智聯長三角,發展按下加速鍵:同濟師生赴三省一市開展多層次軌道交通融合發展調研社會實踐活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與《長江三角洲地區多層次軌道交通規劃》的相繼出臺,為長三角軌道交通的發展指明了方向。面對技術標準不統一、運營管理分割、跨區域協同機制缺失等挑戰,由專業教授、行業專家和思政老師共同帶隊,本碩博跨年級、跨專業學生組成的暑期社會實踐團隊深入長三角十余座核心城市,開啟了一場多層次軌道交通融合發展的調研之旅。
一、上海閔行:地下連廊的速度革命
在上海市域機場線景洪路站,團隊成員體驗市域機場線與15號線新啟用的地下換乘通道。
新換乘通道啟用后,乘客的換乘方式從地面露天步行轉為地下直達,避免日曬雨淋之苦的同時換乘時間由原來的19分鐘縮短為15分鐘,避免了二次安檢、二次過閘,實現了“一票換乘”。通道內的全網首個50米自動步道,為攜帶大型行李的乘客提供便利。
二、江蘇蘇州:雙城地鐵的緊密牽手
在花橋站,團隊成員們見證了上海地鐵11號線與蘇州地鐵11號線的“無縫換乘”。
日均3.85萬人次的客流中,七成是跨市通勤的上班族。這一成就的背后,是27次技術協調會的艱辛努力,以及“Metro大都會”與“蘇e行”兩大系統的智慧融合。成員們親身體驗了“無感換乘”的便捷,深刻理解了技術協調與標準統一的重要性。


三、浙江寧波:20元的“三城生活”
在寧波站,既有線改造而來的寧波城際鐵路成為亮點。杭紹甬三城的邊界因20元票價而被悄然抹平,普惠性政策讓跨市通勤變得更加經濟實惠。
成員們乘坐城際列車,親身體驗了“公交化運營”帶來的便利,同時也關注到了“接駁難”、“預約難”等現實問題,為后續的調研報告積累了寶貴的一手資料。


四、安徽合肥:高鐵與地鐵的無縫對接
在合肥南站,信息豐富的引導指示牌如同燈塔般指引著旅客前行。刷身份證出高鐵閘機,右轉直行3分鐘即可到達地鐵閘機前,這一“免檢走廊”的設立,極大提升了旅客的出行效率。
成員們與車站黨員志愿者深入交流,了解到這一創新舉措背后的信任與革新,深刻體會到跨區域協同管理的重要性。


五、長三角各地:多層次網絡的協同命題
在徐州東站,成員們體驗東西站房的換乘通道,其大幅提升了進站、站內換乘的效率;在杭州東站,高鐵出站直達地鐵的“免檢模式”同樣為旅客換乘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溫州南站,高鐵東、西站房出站后皆可無縫換乘S1線......隨著多層次的軌道交通網絡將一座座城市緊密連結,“軌道上的長三角”正從宏偉藍圖邁向生動現實。


六、成員感悟
喬同學:參與這次社會實踐,我深切感受到國家和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與擔當。作為同濟交通人,我們不僅要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更要關注國家交通發展戰略,將所學應用到實際中去。在調研過程中,我看到了軌道交通對人們生活的巨大影響,也感受到了自己作為一名交通專業學生的責任和使命。未來,我會更加努力學習專業知識,為交通事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葉同學:這次參加長三角軌道交通融合發展的調研實踐,讓我深刻體會到了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重要性。在花橋站,親眼看到上海和蘇州地鐵的無縫換乘,我才真正明白技術標準統一和運營管理協調的難度與意義。和團隊成員一起討論解決方案時,我感受到了協作的力量,也激發了我進一步學習的動力。
薄同學:軌交融合的種種創新舉措不僅提高了旅客的出行效率,也展現了跨區域協同管理的可能性。在調研過程中,通過與車站的工作人員深入交流,我們也了解到了他們在實際操作中的困難和挑戰。這次經歷讓我更加明白了交通規劃不僅要考慮技術層面,還要兼顧人文關懷和實際需求。
袁同學:城際鐵路改造項目讓我看到了軌道交通普惠化的未來。20元的票價讓跨市通勤變得更加經濟,但背后的接駁難、預約難等問題也不容忽視。在調研中,我們不僅要發現問題,更要思考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做到理論聯系實際。
疾馳的列車掠過長三角縱橫交錯的軌道網,景洪路站的快速“一票換乘”、花橋站的雙城銜接、寧波城鐵的民生票價、合肥南站的免檢革新等案例,既是技術賦能的成果,更是制度破壁與普惠設計的共鳴。基于這些穿行于滬寧合甬等十余座軌交城市間的調研成果,實踐團隊已形成詳細的調研報告,以專業視角破解長三角軌道交通融合發展痛點,為構建高效銜接的區域軌道交通網絡建言獻策。
道釘雖小,能穩鋼軌;青春雖短,可書華章。實踐團隊的師生們以實際行動踐行“與祖國同行,以科教濟世”的使命,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貢獻青春力量。未來,更多的同路人們將繼續在軌道交通領域深耕細作,為構建高效銜接的區域軌道交通網絡而不懈奮斗,奮力書寫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的青春篇章。
供稿:同濟大學“軌道智聯長三角發展按下加速鍵”實踐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