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騎有度”調研團探訪法院 聚焦新業態下勞動糾紛裁判之道
隨著外賣行業的迅猛發展,外賣騎手這一龐大的職業群體逐漸走進公眾視野,其在新業態下的勞動權益保障問題也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為深入探究外賣騎手勞動糾紛的司法解決路徑,山東大學 “審騎有度” 調研團專訪了邵陽市雙清區人民法院,圍繞騎手勞動糾紛案件的審理情況、爭議焦點及司法應對等問題展開了深入交流,為新業態下勞動糾紛的裁判提供了一些思路。
一、案件概況:勞動糾紛總量上升,新業態展露頭角
7月22日,“審騎有度”調研團來到邵陽市雙清區人民法院,與法院民事審判庭副庭長張莉展開深入訪談。據介紹,近年來法院審理的勞動糾紛案件數量呈上升趨勢,今年的勞動糾紛案件較去年增加了約25%。盡管在各類勞動糾紛案件中,外賣騎手相關案件的占比并不高,尚未成為主要類型,但它所代表的新業態下勞動糾紛,數量正不斷上升。如何有效解決此類糾紛、維護人民權益成為亟待探討的問題。
二、裁判關鍵:勞動關系與勞務關系的認定
談及影響外賣騎手勞動糾紛判決結果的關鍵因素,張法官明確指出:“主要就是外賣騎手與平臺之間,是勞動關系還是勞務關系。”這一“關系的認定”是此類案件審理的核心所在,直接決定了案件的裁判走向。
具體而言,此類糾紛的爭議焦點雖集中于受傷賠償、致人損害賠償及工資標準等方面,但其核心癥結始終在于勞動與勞務關系的界定。外賣騎手受傷,如果是勞動關系的話,算是工傷,不用由騎手承擔,可能由工傷保險或平臺賠付,但是如果是勞務關系的話,那就要看騎手和平臺的責任比例來相應承擔。此外,如果是騎手致人傷害的話,如果是勞動關系則算作職務行為,也是由平臺賠付,而如果是勞務關系,則要看騎手和平臺間是否有約定,按照約定承擔責任。而工資,包括基本工資和績效工資,這些也都與關系認定有關。
針對外賣騎手工作時間與地點相對靈活的特點,法院在認定其與平臺間是勞動關系還是勞務關系時,嚴格遵循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于確立勞動關系有關事項的通知》中的三條核心要求。張法官介紹,主體資格方面的核心判斷標準是騎手受平臺管理的嚴格程度:若騎手可自主選擇是否接單、是否上班,不受平臺約束,通常認定為勞務關系;若需受平臺制約,如必須按時上班、接單送單等,則可能構成勞動關系。此外,工資發放方式也是重要考量因素。這一判定邏輯既堅守了法律框架,又充分兼顧了新業態的靈活性特征。
三、司法實踐:參考判例促統一,正視差異求合理
在審理過程中,法院會參考國內同類案例的判決結果,尤其是同省、市的相近案件,以盡量避免 “同案不同判”。最高法建立的案例庫為法官提供了豐富的判例參考,確保裁判的一致性。
對于實踐中存在的 “同案不同判” 現象,張法官認為:“判決存在差異是合理的。很多案件只是看起來類似,但原被告經濟狀況、地域發展水平、案件細節存在出入,且承辦人認知有差異,這些都會帶來影響。只要將差異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即可。” 同時她也表示,隨著案例庫的完善和治理水平的提升,這一現象正逐步減少。
四、現存挑戰與應對建議:完善規范,強化保障
關于現有法律框架是否滯后于新業態發展的問題,張法官認為,現行法律法規能夠解決基本的勞動糾紛問題,但現階段在新業態下勞動與勞務關系的認定上,總是存在爭議,有進一步完善的需求。
針對平臺用工勞動關系判定的困境,她提出三點應對建議:
1.細化判定規范:跳出 “雇傭 / 非雇傭” 二元框架,結合平臺管控程度、勞動者經濟依附性等要素,建立梯度化判定標準,明確 “完全勞動關系”“部分勞動關系”“民事合作關系” 的邊界。
2.強化保險兜底:推動平臺為從業者強制購買職業傷害保險,鼓勵商業保險補充,確保無論關系如何認定,勞動者在意外、疾病等情形下都能獲得基本權益保障。
3.搭建專屬調解平臺:設立專門的爭議快速調解機制,通過專業化團隊介入,在勞動關系判定前先行化解薪酬、工傷等糾紛,降低維權成本,提高解決效率。
五、調研總結:為行業發展貢獻智慧力量
此次調研讓 “審騎有度” 調研團對法院審理外賣騎手勞動糾紛案件的思路、標準和實踐挑戰有了全面認識。法院在堅守法律原則的同時,積極回應新業態發展需求的努力,為騎手勞動權益保障提供了堅實的司法支撐。調研團表示,將結合此次訪談內容,深入研究新業態下勞動者權益保障的有效路徑,為推動行業規范發展貢獻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