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3日13時,河海大學商學院富安鎮繭絲綢之路實踐團成員出發前往東臺市富安鎮繭絲綢文化館進行參觀與實地調研,以切實、切身地了解富安鎮繭絲綢產業古往今來的發展情況。

實踐團成員參觀留影
富安繭絲綢文化館面積3000平方米,分三層布展,其建成開館后作為富安繭絲綢文化旅游的重要景點對外開放。富安鎮繭絲綢文化館系統介紹繭絲綢歷史、文化知識和富安繭絲綢產業化發展歷程,展示古、今絲綢實物、制品,其辦館的宗旨是:傳承絲綢歷史,弘揚絲綢文化。
一樓是富安絲綢產品展示和銷售的旗艦店,簡樸而不失古韻的展示架與家具上陳設了天然蠶絲被、真絲旗袍、真絲睡衣、真絲圍巾等精美的繭絲綢產品,其中真絲旗袍與真絲圍巾的樣式十分豐富,繪圖或工筆,或寫意,風格或雍容華貴,或文靜典雅,吸引了團隊成員的目光。

一樓絲綢制品
二樓是富安繭絲綢企業館,集中展示了千年古鎮富安的歷史文化、富安繭絲綢產業的發展歷程以及公司董事長盧克松及其一班人的創業史,從唐代延續至今的繭絲綢產業與文化在實踐團成員的眼前再現。團隊成員走過江蘇富安繭絲綢股份有限公司的一面面介紹墻,看著時間從1984的初創年跳動到如今的新篇,看著小鎮從零散的農業變成有序的三產融合,從貧苦變富裕,形成“工資+合作社+農民”的富安模式。我們感嘆,富安鎮這樣的小鎮生產的生絲竟然占有國際市場40%的份額,竟然還是愛馬仕、LV等高奢品牌的原料供應商。當我們經過盧克松先生的榮譽展覽櫥窗時,我們由衷地欽佩這樣一位農村企業家,是他當初一腔熱血,投身家鄉蠶桑產業,帶動了富安鎮的鄉村振興。

二樓富安繭絲綢企業館
三樓的繭絲綢歷史文化展館從“一帶一路”入手,介紹了繭絲綢的發展歷史、中外絲綢文化交流,以及繭絲綢生產工藝發展情況,生動展現了中國絲綢文化與中華文明相伴相生,與西方文明積極交流的魅力。我們漫步在時間長河的絲綢文化之中,欣賞“陵陽公樣”“雙翼紋樣”“連珠對鹿文錦”“生命樹與樹葉文錦”“四大名繡”“三大名錦”……我們為古人精巧的編織技藝所折服,為如今流派紛呈的絲綢制品所驚艷。我們在諸多展覽作品面前嘖嘖稱贊,久久回味,這些色彩紛繁、樣式多變、風格迥異的作品,在這間場館里映射出時代的文化光輝。三樓的展館大約三分之二用于展覽古今絲綢狀況,余下的三分之一用于展覽繭絲綢的古今加工工藝。我們駐足在10個透明密封的柱狀標本面前,這10根透明的柱狀標本,展現出“卵-蟻-1齡蠶-2齡蠶-3齡蠶-4齡蠶-5齡蠶-繭-蛹-蛾”的生長過程,讓我們感嘆于蠶這種小小生命的神奇。我們還通過模型了解了古人蠶桑生產的過程,對比同一樓層的現代工藝流程,團隊成員不禁感嘆,科技減少了農人的辛勞,但也帶走了許多蠶桑文化的古樸氣息。


三樓繭絲綢文化展覽
參觀完富安繭絲綢文化館,團隊成員贊嘆于富安鎮繭絲綢產業的輝煌發展,沉浸于繭絲綢產品展現出的濃厚文化氛圍,實踐團成員在參觀中埋下了深諳桑梓歷史、傳承中華繭絲綢文化的種子,總結出了“富安模式”的成果之處與完善點。在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上,富安鎮繭絲綢產業不忘初心,秉持工匠精神,在一絲一繭中串起源遠流長的傳統手工藝文化的當代文化內涵,在傳承與創新中獨特地亮出“中國繭都”的文化名片。在因地制宜發展家鄉產業上,富安鎮繭絲綢產業因科學的品種推廣與養蠶技術、與時俱進的發展理念與經營體系,走出了一條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產業道路,形成了“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富安模式”,為全國繭絲綢產業等第一產業的產業化發展以及放大農村產業化成果的實踐提供了示范。
走在文化自信與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富安鎮繭絲綢產業的發展模式走出了在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中促進文化振興的“新絲綢之路”。作為在這片土地上出生、長大的中國青年,實踐團成員在參觀后深感為家鄉產業發展與文化傳承建言獻策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