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更在鄉村振心
為深入學習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導教育廣大青年勇于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以實際行動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南京工程學院自動化學院三下鄉·鄉村振興社會實踐“鄉村議事廳實踐團”于八月十八日到八月二十二日,安排了隊員,奔赴江蘇省內各自家鄉農村進行調研和實地考察,走訪當地村民與基層,關注當地發展歷史,環境衛生,醫療機構,農業發展等多方面。
調研團成員走訪鄉村,在路途中,團隊成員發現了孩子嬉笑打鬧的聲音,尋著聲音,我們來到了一學校。這里有許多的孩子,我們很快和他們打成一片,與他們進行了友好愉快的聊天。在聊天中,也關注到了留守兒童。團隊成員與那些留守兒童也進行了關心和交談。父母長久外出使孩子在家里產生空落和孤寂,進而產生一定的心理問題,這都是真實存在的。中國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在《幽微的人性》一書中曾說:“我們都看到了奶粉問題,看到了空氣、水在被污染,但是我們沒有看到人的生活環境就是家庭在被破壞、被污染。所以我們的問題出在哪兒?就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時間少了,尤其是在最重要的頭六年時間里,父母跟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少。當這個成長環境被破壞了,人性就亂了,你后來再去教育是沒用的。”由此可見,留守兒童的確是非常需要被關愛的群體。同時,也并不是所有留守兒童都像報道里那樣只有不好一面。他們也像所有的孩子一樣,堅強樂觀、自信懂事、天真活潑、愛玩愛鬧。所以,這一次,團隊成員決定,和孩子們一起,帶著同理心,走近留守兒童。也許我們的力量很微小,但只要可以傳遞,就有一絲光亮的可能。用我們的大手捧起孩子的愛心,讓他們的小手托起多彩的世界。每一個孩子都是天使,要讓世界擁抱每一個孩子。
不僅是農村留守兒童問題,還有農村空巢老人問題。隨著中國老齡化嚴重劇增,空巢老人變得越來越多。他們隨著年齡日漸變老,不管是考慮到身體條件還是情感需求,父母都渴望子女的陪伴,老人面對諸如醫療,養老等現實難題時,會覺得一個人很孤單。雖說如今的通訊技術發展,想見一個人視頻電話就可以看到,可視頻再便利,終究不如面對面的交談,相處讓人感到溫暖。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重點是關愛空巢老人,我們作為二十一世紀新青年,更是應該把這種精神作為一種傳承。祖國很強大,全國人民萬眾一心,人人都貢獻出自己的一份愛,那么祖國就會變的更加強大。正是有這些老一輩的人才能讓我們過上富裕的日子。那么他們老了我們更應該去為他們做一些事情秉承傳統去進一步發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美德精神。
鄉村振興更在振“心”。留守兒童及空巢老人,關系到農村的基層建設。 不管是在城里還是在農村,都要凝聚全社會的力量,肩負起關心關愛青少年兒童和空巢老人的責任。為孩子以及老人照亮幸福之路,讓他們都有真真切切的獲得感,幸福感及安全感。在快樂成長中增知識,學本領,更好的保護自己,提升辨別力和定力,為鄉村助力振興。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希望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凝聚更多的合力支撐,每一個青少年兒童都能擁有一個有愛心相伴的美好回憶,讓每一個老人都能度過幸福美滿的晚年。
時間:2022-08-22 作者:胡佳瑤 鄭成 來源:胡佳瑤 鄭成 關注:
- 赴六安大別山革命紀念館
- 皖西位于大別山區,地處江淮之間,人杰地靈,將星璀璨,此次活動為了讓同學們更加深刻意識到革命勝利的意義
- 08-23
- 時隔一年的師生交談
- 教育是為人生的,不僅僅是受教育者的人生,也是教育者的人生,在教育之中充實和豐盈自己的精神世界。
- 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