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踏尋歷史的足印,我們并肩推開馬鞍山博物館的時空之門。這里的每一件展品都是歲月的失語者,每一道光影都在破譯文明的密碼。且讓我們沉浸于這場跨越千年的旅程,觸摸歷史的肌理,聆聽文化的回響,共同書寫屬于這個時代的參觀感悟 ——' 探秘馬鞍山博物館,共鑒歷史長河,攜手傳承文化瑰寶!"
馬鞍山,這座屹立于皖東的千年之城,不僅以采石磯的江天勝景聞名,更以層積如巖的歷史遺存著稱。當歷史博物館的玻璃幕墻映出當代人的身影,展廳內的青銅陶俑亦在靜默中回望 —— 這里陳列的不只是文物,更是一部鐫刻在器物上的文明史詩。
步入博物館穹頂下的展廳,時光的褶皺在此舒展。戰(zhàn)國時期的青銅禮器在射燈下泛著冷光,鼎身的蟠螭紋如凝固的火焰,陶豆的釉色里沉淀著南方窯口最早的燒制智慧。最令人動容的是一組出土兵器:戈刃的弧光仍似當年吳越爭霸的鋒芒,而劍鞘上的錯金云紋,早已將戰(zhàn)爭的肅殺熔鑄成美學的詩篇。
(圖為實踐隊在馬鞍山歷史博物館 袁東彪 供圖)
馬鞍山歷史博物館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文化的傳承者。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區(qū),我看到了許多生動的民俗藝術和傳統(tǒng)手工藝,如剪紙、泥塑、皮影戲等。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民族精神的體現(xiàn)。通過參觀,我深刻理解到,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維護文化多樣性,增強民族自信,具有
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不僅是一份責任,更是一種使命。
(圖為實踐隊在馬鞍山歷史博物館 袁東彪 供圖)
在 "非物質文化遺產" 展區(qū),活態(tài)傳承的魅力正在上演。剪紙藝人的剪刀在宣紙上開出花鳥,當涂民歌的錄音與手稿并置展陳,而最引人駐足的是 "磨喝樂" 泥塑 —— 北宋七夕的民俗圖景在此復活:童子手中的泥娃娃眉目含笑,衣褶間藏著《東京夢華錄》里 "摩睺羅惟蘇州者極巧" 的注腳,那抹穿越千年的天真,至今仍在叩擊著現(xiàn)代人的心扉。

(圖為實踐隊在馬鞍山歷史博物館 袁東彪 供圖)
走出博物館時,暮色為建筑鍍上金邊。忽然懂得:歷史從不是故紙堆里的數字,而是流動在器物血脈中的智慧基因。那些戰(zhàn)國工匠的精密計算、非遺傳承人的指尖溫度、科技工作者的創(chuàng)新火光,共同構成了文明的三重維度。保護文物不僅是守護器物本身,更是守護一種與先賢對話的可能。
(圖為實踐隊在馬鞍山歷史博物館 袁東彪 供圖)
我們每個人都該成為文明的傳譯者:或是在展廳擔任志愿講解,讓青銅鼎的紋飾開口說話;或是將剪紙紋樣融入現(xiàn)代設計,讓非遺技藝煥發(fā)新生。當歷史的星辰與當代的燈火交輝,便能在時光長河中激蕩起新的漣漪,為文化傳承的命題寫下屬于這個時代的注腳。(通訊員:徐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