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弘揚傳統文化,激發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熱愛,7月7日,揚州大學廣陵學院文法系“青禾逐光”暑期托班社會實踐團攜手高橋社區黨委,將非遺漆扇工藝與中秋民俗體驗搬進暑期課堂,為孩子們打造了一場沉浸式的傳統文化之旅。

(圖為7月7日,“青禾逐光”實踐團隊成員劉星彤為孩子們上的“節味拾光”趣味課堂,趙雨然供圖)
在上午的“古韻童聲·節味拾光”的課堂上,團隊成員劉星彤利用詩詞背誦大賽引入“中秋節”的主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孩子們用稚嫩的童聲吟誦著關于月亮的千古名句。社區活動室的墻上貼滿了中秋詩詞卡,孩子們兩兩分組搶答,從“月落烏啼霜滿天”到“明月別枝驚鵲”,在平仄韻律中觸摸古人的賞月情懷。
最熱鬧的當屬“月餅抱抱”游戲。孩子們抽取寫有“五仁”“蓮蓉”等月餅角色的卡片,當老師喊出“3元月餅”時,孩子們迅速計算組合,笑著抱作一團。“我和‘豆沙’‘蛋黃’湊夠了3元!”一個扎羊角辮的女孩拉著同伴歡呼,在游戲中理解中秋團圓的寓意。團隊成員劉星彤還講述了嫦娥奔月的傳說,當講到嫦娥為護仙藥飛天時,孩子們紛紛皺起眉頭,為善良的嫦娥與后羿的分離感到惋惜。
“以漆為筆,以水為墨,一進一出間,東方絕美色彩便在扇上翩翩起舞。”課堂上,團隊成員顧佳玲手握大漆,向孩子們展示漆扇制作的神奇魅力。當稀釋的漆料滴入清水,孩子們屏息凝神,親眼見證扇面入水后獨一無二的紋理生成——這正是漆扇最動人的“出水奇跡”。
在制作工藝體驗環節,孩子們小心翼翼地嘗試涂抹底漆,用攪拌棒在水中勾勒漆紋。“老師,我的扇子像幅山水畫!”一個男孩舉著剛完成的漆扇興奮地喊道。志愿者們耐心講解著描金、彩繪、黑漆撒金等工藝奧秘,當孩子們得知春晚《上春山》舞臺上的漆扇孤品出自楚氏漆器傳承人之手時,眼中滿是對傳統工藝的驚嘆。

(圖為7月7日,“青禾逐光”實踐團隊開展的制作漆扇成品展示,趙雨然供圖)
社區負責人表示:“當他們親手觸摸光滑的漆面,吟誦關于月亮的詩詞,傳統文化不再是課本上的鉛字,而成為可感可知的生活溫度。青禾逐光團用創新實踐證明了讓非遺與傳統節日“活”在當下,便是對文化最好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