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挖掘張謇精神內涵,傳承近代實業先驅的家國情懷,7月4日,揚州大學廣陵學院“揚海禹志,謇業啟航”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奔赴海門,走進張謇紀念館,聚焦張謇出生成長歷程,開展沉浸式學習調研,回溯實業家的初心起源。
追溯鄉野歲月,解碼精神基因 海門常樂鎮,是張謇的出生地與成長搖籃。實踐團成員踏入紀念館,便被張謇早年生活場景吸引。在講解員引導下,大家了解到,張謇誕生于1853年,彼時的常樂鎮,移民文化交融碰撞,耕讀傳家的傳統與闖蕩求生的精神交織,塑造了獨特的地域品格。張謇自幼受此熏陶,4歲啟蒙、10歲熟讀蒙學經典,耕讀結合的成長經歷,讓他既習得扎實學識,又深知民間疾苦,早早埋下 “兼濟天下” 的種子。
成長之路布滿荊棘,“冒籍風波” 成為張謇人生的重要考驗。因家族 “冷籍” 限制,少年張謇借籍應試,卻遭勒索誣告,陷入長達五年的艱難博弈。這場風波,讓他飽嘗世態炎涼,卻也淬煉出堅韌不拔的意志。實踐團成員駐足于相關史料前,深刻體會到:正是早年磨礪,讓張謇在日后實業救國、教育興邦的征程中,能直面困境、百折不撓。

(圖為7月4日,揚州大學廣陵學院“揚海禹志,謇業啟航”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在張謇紀念館閱讀張謇平生大事表。夏菲菲供圖)
對話歷史印記,感悟初心覺醒 紀念館內,張謇早年的書信、文稿,成為解碼其思想成長的密鑰。從關注個人科舉進階,到目睹家國沉淪后轉向 “實業救國”,張謇的成長軌跡,折射出時代變局下知識分子的使命覺醒。實踐團成員圍站在展柜旁,凝視泛黃紙頁上的字跡,仿佛能觸摸到他思想轉變的脈搏—— 鄉野成長賦予的民生關懷,與時代苦難碰撞,催生出 “以實業富民、以教育啟智” 的宏大抱負。
“張謇先生從鄉野走出,卻始終心系天下,這種格局太動人!” 團隊成員趙倩感慨道。在張謇成長陳列區,從蒙學誦讀的私塾復原場景,到記錄其勞作的農具展示,處處彰顯 “知行合一” 的成長底色。這種扎根鄉土、胸懷家國的品質,讓實踐團對 “實業先驅” 的稱號有了更深理解:張謇的每一步探索,都始于對家鄉、對國家最樸素的熱愛。

(圖為7月4日,揚州大學廣陵學院“揚海禹志,謇業啟航”暑期社會實踐團隊成員在張謇紀念館內參觀。趙倩供圖)
傳承青春使命,接力時代擔當 參觀結束后,實踐團在紀念館內開展交流分享。成員們表示,張謇在成長中積淀的實干精神、家國情懷,為當代青年樹立了榜樣。“我們要把張謇精神融入實踐,以青春之我,回應時代之問!” 實踐團負責人張倍榮說道。此次海門之行,不僅是對張謇成長歷程的回溯,更是一場精神傳承的接力—— 廣陵學院學子將以張謇為鏡,在新時代的 “創新創業”“服務社會” 征程中,續寫青年擔當。
下一步,實踐團隊將持續深挖張謇成長故事,通過線上宣講、調研手記等形式,讓更多人了解實業先驅的初心起源。以青春之力,傳承張謇精神,讓百年前的 “實業報國” 理想,在新時代綻放新光芒,這是廣陵學院實踐團的使命,更是當代青年的時代答卷。

(圖為7月4日于張謇紀念館門口拍攝。夏菲菲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