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傳承非遺文化、豐富鄉村學子的暑期生活,近期,數計學院“AI 慧教,數智領航”先鋒實踐團在漢中市漢臺區武鄉鎮同力村順利開啟系列課程第十三講——“探索非遺文化 體驗活字印刷”,課程由實踐團成員劉思睿主講。在數字時代,筆墨韻味漸淡,而這堂活字印刷課卻讓當地同學們觸摸到了千年文明的脈搏,成功實現了傳統文化與實踐體驗的深度融合。課堂上,劉思睿以“沒有電腦的古代,一本書要多少工匠心血?”的問題引入,帶領同學們開啟活字印刷的歷史之旅。他從北宋畢昇的泥活字講起,詳細解析其“可移動字模組合排版”的核心原理——這種堪稱“文字積木”的發明,比雕版印刷效率大增,徹底革新了信息傳播方式。

同時,課堂還通過紀錄片片段展現工匠制字、活字轉動、墨汁暈染的細節,配合畢昇泥活字復原圖、王禎《農書》古籍頁、明代銅活字古籍圖等圖文資料,再加上動態演示的轉輪排字盤動畫,讓抽象原理變得直觀可感,千年古術仿佛在課堂上“活”了過來。

實踐環節中,同學們按捺著激動,在劉思睿的指導下挑選字模,組合成不同的詩句。隨著 “選字、排版、刷墨、鋪紙按壓” 的步驟推進,當帶著墨香的字跡在紙上顯現時,教室里滿是驚喜歡呼。一位同學撫著作品感慨:“古人印書真不容易!”

這場課程如跨越時空的橋梁,讓同學們與千年智慧產生共鳴,不僅傳授了知識,更播下了文化傳承的種子,在數字洪流中彰顯著傳統文字技藝不可替代的溫度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