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紅色基因礪初心藍色夢想筑新程”實踐團分隊——“海稷烽行”淄博抗戰精神尋訪隊于8月11日—13日赴淄博開展實踐活動。團隊延續學院十年暑期紅色尋訪傳統,創新構建"歷史溯源-文化解碼-精神傳承"三維路徑,將海洋學科特色融入紅色文化傳承。
一、歷史溯源:觸摸抗戰精神的時代溫度
實踐隊以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開啟淄博紅色尋訪之旅。93歲抗戰老兵班樹勛7歲隨父參軍,歷經抗日戰爭莒縣戰役、日照戰役、臨沂戰役和解放戰爭濰縣戰役、淮海戰役,用他跨越八十余載的革命經歷,為青年學子們上了一堂生動的思政課。"偵察時要數清敵人數量,三十多人是排,五六十人是連"——老人演示的戰場智慧,與冒雨穿越敵占區帶回救命藥品的動人故事,讓隊員們觸摸到最鮮活的抗戰精神。

實踐隊成員與抗戰老兵班樹勛合影 張郁攝
帶著這份來自抗戰親歷者的精神饋贈,實踐隊走進紅色場館,在革命文物與歷史場景中繼續追尋抗戰記憶。在沂源縣革命歷史紀念館,斑駁的軍用水壺、泛黃的戰地家書無聲講述著沂蒙軍民浴血抗戰的歷史。最令隊員們動容的是沂蒙紅嫂展區——那些普通農村婦女在戰火中送子參軍、舍家支前的感人事跡,生動詮釋了“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

實踐隊成員在沂源縣革命歷史紀念館前合影 劉錦煒攝
黑鐵山抗日武裝起義紀念館內,起義武器、作戰地圖等實物展陳和指揮部實景還原,讓"敢為人先、百折不撓"的黑鐵山精神內涵變得可觸可感。走進馬耀南故居,書桌上斑駁的煤油燈、墻上褪色的軍裝照,都在訴說著這位抗日英雄“寧可站著死,絕不跪著生”的革命氣節。

實踐隊成員參觀黑鐵山抗日武裝起義紀念館 宋雯佳攝
二、文化解碼:探尋傳統技藝的精神密碼
漫步在周村古商城的青石板路上,魯商文化館內百年銅算盤的聲音仿佛穿越時空,將隊員們帶回那個商賈云集的繁華年代。泛黃的票號賬簿上,不僅記載著商業往來,更鐫刻著誠信、仁義、擔當的魯商精神。大染坊里,隨風輕揚的花布,訴說著千年商埠的匠心傳承。

實踐隊成員參觀周村古商城的票號展館 徐睿彤攝
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館內,陶瓷的釉色溫潤如玉承載著齊文化的千年古韻,晶瑩剔透的琉璃光華映照著古代匠人的智慧結晶。傳統工藝與現代審美的交融碰撞,讓齊文化的厚重底蘊煥發出新的時代光彩。

實踐隊成員參觀淄博市陶瓷琉璃博物館 李貝貝攝
三、薪火相傳:從焦裕祿精神到海洋強國夢
走進焦裕祿紀念館,館內翔實的史料與飽含深情的講解,生動再現了這位“縣委書記榜樣”的崇高一生。當同學們讀到焦裕祿日記中“像松柏一樣永不凋謝,像楊柳一樣栽在哪里活在哪里,像泡桐那樣盡快為人民貢獻力量”的錚錚誓言時,無不動容。

實踐隊成員在焦裕祿紀念館合影 張郁攝
帶著對紅色精神的深刻感悟,隊員們來到棠悅社區開展海洋知識科普暨紅色精神宣講,以淄博大地為立體史冊,向孩子們展開雙重視角:從齊都臨淄的“海岱雄風”,到魯中抗戰的烽火硝煙,千年文脈與紅色基因在這片土地層層積淀;生命學子將專業化作啟蒙鑰匙,在貝殼紋路中解讀潮汐密碼,用思想引領“紅”的底色和海洋生命“藍”的特色為孩子們種下一顆“海洋強國夢”的種子。

實踐隊成員在棠悅社區開展海洋知識科普暨紅色精神宣講 劉錦煒攝

實踐隊成員與棠悅社區學生合影 宋雯佳攝
紅色基因代代相傳,藍色夢想生生不息。此次實踐活動中,隊員們將專業學習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以赤誠之心感悟紅色血脈,以專業視角探索藍色使命。作為新時代海洋學子,實踐隊成員將在追尋歷史根脈中堅定信仰,在傳承創新中綻放青春光彩,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在服務海洋強國建設的征程中書寫無愧于時代的青春答卷。
十年來,學院先后赴沂蒙山、井岡山、延安等革命圣地開展實踐調研,形成了“紅色鑄魂、藍色賦能”的實踐育人模式。學院始終將社會實踐作為思政教育的重要載體,通過教師黨員引領、專業導師指導,構建“理論-實踐-反思-提升”的閉環培養模式,引導青年學子在文化傳承中堅定文化自信,在紅色尋訪中錘煉理想信念,以實際行動踐行“強國有我”的使命擔當,為傳承紅色文化、弘揚紅色精神貢獻海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