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9日,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凡心如潮”實踐隊通過線下訪談的形式,采訪了本校2023屆文新學院畢業生趙曉彤校友。趙曉彤分享了她從文藝學專業走向海信集團人力資源崗位的心路歷程與職業思考,主要負責校園招聘與新員工管理工作的她,以真誠的敘述和實用的建議,為在校學子提供了一份鮮活的“職業成長指南”。
“凡心如潮”實踐隊與趙曉彤校友(中間)合照
以“嘗試”為鑰,叩響成長之門 回顧剛踏入研究生時的時光,趙曉彤的求學經歷可以用“嘗試”二字概括。“研究生剛起步時,我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多去嘗試本科期間沒有經歷過的事情。”她如是說道。于是,從加入研究生會、留任秘書處,到參加“挑戰杯”競賽、“三下鄉”社會實踐,她在豐富的實踐經歷中不斷充實自己的研究生生活,突破著自我能力的邊界。這些看似與文藝學專業不直接相關的經歷,卻切實鍛煉了她的組織、溝通能力,為日后從容應對人力資源工作中復雜的人際關系和溝通場景埋下了伏筆。與此同時,導師柴焰教授在學業與生活上的深切關懷,師門融洽溫暖的氛圍,則為她的每一次嘗試提供了堅實的后盾,讓她在探索之路上倍感支持,從而勇敢前行。
“現在回頭看,過去我參加的校園活動以及各種實踐經歷,都成為了未來成長道路上的鋪墊,”她笑道,“如果還能有機會,當時上學時我也會提前感受一次企業實習,體驗更多不同的工作,在這個不斷嘗試的過程中,去發現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自己適合的是什么。”這段發自肺腑的回顧,道出了“嘗試”的真正價值——它不僅是經驗的積累,更是一場以未來為目標的自我探索。
以“挑戰”為鏡,照見成長蛻變 初入職場的趙曉彤,迅速迎來了現實的第一重挑戰。她負責的第一項工作是績效管理——八個產品公司,一百多個部門,將近兩千名員工。績效直接關系到每個人的工資,牽扯的是實實在在的利益。由于這份工作的特殊性,導致她這名新員工需要直接溝通的對象,都是各部門領導甚至總經理。級別的差距、制度的剛性與人情的彈性,使工作推進艱難無比,這讓趙曉彤體會到職場中堅持原則與靈活溝通并存的重要性。
面對挑戰,趙曉彤的應對之道是“守正創新”:一方面堅守公司制度底線,另一方面積極向工作導師請教,學習前輩經驗,在實踐中摸索出“換位思考”的溝通心法——站在對方的角度上理解訴求,尋找共贏的解決方案。正是這些看似棘手的挑戰,加速了她從學生到職場人的蛻變,錘煉出她如今處理復雜人事關系的從容與智慧。
盡管挑戰重重,她也從中收獲了獨特的價值感。6月,因為崗位變動,趙曉彤又解鎖了新的任務——開始從事校園招聘工作。“我的工作職責之一是新員工管理,需要幫助新員工完成從校園到職場的過渡,最滿足的是能夠在這個過程中看到他們的成長和轉變。”她負責的培訓項目從早上七點半持續到晚上九點,歷時十天,包含大量課程、活動和研討。培訓結束后,收到學員們發自內心的感悟和心得,看到他們明確發展方向、收獲成長與友誼,都讓她深感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集訓是很辛苦的,但看到這段經歷都變成了大家難忘的回憶,是很有成就感的。”這份與人產生鏈接的奇妙體驗,不僅為她應對挑戰注入持續動力,更讓她體會到文新學院所傳承的人文關懷在職場中的深遠回響。
以“經驗”為橋,連接人文未來 立足人力資源崗位,趙曉彤將過往的每一段經歷都視為寶貴的經驗,并從中提煉出對文新學子具有參考價值的職業建議。她觀察到如今在求職過程中,大多數人所學專業與所在崗位并不對口,因此鼓勵大家主動了解專業之外的世界。這一洞察源于她身為HR的經驗:許多學生僅以“試一試”的心態海投簡歷,卻缺乏對崗位的基本了解。趙曉彤強調,即便跨專業求職,只要對所投遞崗位進行提前了解、提前學習,就能顯著提升競爭力。這種認真對待每一次機會的態度,才是面試官真正看重的品質。
結合行業前沿,她特別指出AI應用正成為不可逆的趨勢。“學生用AI寫簡歷,HR用AI篩簡歷。如果你不懂AI,不能掌握AI工具的正確使用方法,那整個過程就變成了純機器操縱,這是很可怕的。”趙曉彤建議同學們要提高使用工具的能力,既要能夠善用工具提效,又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讓科技為人所用。

趙曉彤校友接受采訪中
趙曉彤的成長路徑,是一條不斷嘗試、不斷溝通、不斷學習的多元之路。她從文藝學走向人力資源,從績效管理轉向校園招聘,用實踐詮釋了“人文素養+溝通能力+學習態度”才是文新學子的核心競爭力。她的故事,也為正在迷茫中尋找方向的學子們,點亮了一盞溫暖的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