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萸灣“哈基米”志愿服務:當可愛風遇上生態守護,讓公益有了軟萌溫度
清晨七點的揚州茱萸灣風景區,薄霧還纏在柳樹梢上,志愿者小林已經蹲在小熊貓館外,往手繪牌上補畫最后一筆——給牌上圓滾滾的小熊貓添了顆粉撲撲的腮紅。“昨天有小朋友說它不夠‘哈基米’,今天補個腮紅,準保更可愛。”她舉著牌子笑,牌上“小熊貓打盹時,要像小貓一樣輕哦”的字樣,配著軟乎乎的卡通圖案,在晨光里透著暖。
這是茱萸灣志愿者團隊今年推出的“軟萌守護計劃”:把網絡流行的“哈基米”風格融入生態服務,用可愛話術、卡通標識拉近游客與自然的距離。如今,這股“軟萌風”已悄悄改變著園區的公益生態——游客不文明行為減少三成,動物應激反應頻次下降,連小朋友們都學會了對著剛發芽的三葉草說“你超小只,我不碰你呀”。
提起志愿服務,不少人印象里是“請勿投喂”“禁止喧嘩”的硬邦邦標語。但在茱萸灣做了三年志愿者的老周,早就發現了問題:“去年春天,有游客給梅花鹿扔面包,我們喊‘不能喂’,對方反而嘟囔‘喂點怎么了’;后來有個小姑娘輕聲說‘小鹿愛吃樹葉,面包會讓它不舒服哦’,游客倒不好意思地收了手。”
這句話點醒了志愿者團隊。他們開始留意到,園區里八成游客是帶娃的家長,年輕人占比也不少——這些群體對“哈基米”這類軟萌文化接受度很高。“‘哈基米’本質是用可愛消解距離感,生態保護其實也需要這種‘溫柔溝通’。”志愿者隊長小王說。
今年三月,團隊試著做了第一組“哈基米”標識:在投喂區畫了舉著葉子的梅花鹿卡通像,配文“我愛吃園區的專用飼料,外來零食是‘隱形小怪獸’哦”;在鳥禽園掛了毛絨手卡,寫著“小鳥唱歌時,小聲聽才不會嚇跑它們呀”。沒想到,剛放出去三天,就有家長拍著照片發朋友圈:“茱萸灣的提示牌太可愛了,娃主動說‘要保護小怪獸’。”
別以為“哈基米”只是“裝可愛”——每一句軟萌文案背后,都藏著志愿者們的專業功課。
小熊貓館的“打盹提示牌”,是志愿者小林蹲了一周才定下的。她發現小熊貓每天上午十點到十二點要睡回籠覺,這時若有游客大聲說話,它們會頻繁甩尾巴、往樹洞里縮。“一開始寫‘請勿喧嘩’,后來改成‘小熊貓打盹時,聲音要像貓咪踩棉花’,特意查了小熊貓的應激反應表現,才確定‘打盹時需要安靜’這個點。”小林的筆記本上,記滿了動物習性:“梅花鹿胃里有四個‘小口袋’,不能吃高糖食物”“鸕鶿捕魚后要曬翅膀,別用閃光燈照”——這些專業知識,都被悄悄藏進了軟萌話術里。
為了讓小朋友更有參與感,團隊還設計了“小小守護者”互動環節。周末時,志愿者會帶著卡通徽章,給答對問題的小朋友發“守護證書”:“知道小熊貓為什么有大尾巴嗎?”“因為它要當‘小毯子’保暖呀!”答對的小朋友能得到一張畫著小熊貓的貼紙,不少孩子拿著貼紙追著問:“還有什么要保護的小動物呀?”
上個月,團隊甚至把“哈基米”風格帶進了科普講解。志愿者小張原本講解“鳥類遷徙”時,總有人聽得走神,后來她換了個說法:“秋天到了,小鳥要像‘小探險家’一樣飛很遠的路,我們不打擾它們,就是幫它們‘攢力氣’呀。”有個小男孩聽完拉著媽媽說:“我以后不嚇小鳥了,讓它們好好攢力氣。”
“可愛是橋梁,專業才是根基。”小王說,團隊每周都會開“科普會”,請園區的飼養員來講動物知識,確保每句軟萌提示都準確:“比如寫‘小鹿怕撐肚肚’,其實是因為它們的消化系統不能分解淀粉,得先搞懂原理,才能把話說明白又可愛。”
這種“軟萌+專業”的模式,不僅打動了游客,也讓志愿者們更有成就感。大四學生小陳以前總覺得做志愿者“有點枯燥”,現在每次畫完卡通牌,都盼著周末去看游客的反應:“上周有個老奶奶指著小熊貓的牌子問我‘哈基米是啥意思’,我解釋完,她笑著說‘這樣說我也懂了,得輕點兒走’,那一刻特開心。”
景區工作人員李姐也感受到了變化:“以前總需要巡邏提醒游客,現在好多人看到可愛的牌子會主動互相提醒‘小聲點’,甚至有人會拍下來發群里說‘這里的提示好貼心’。”她翻出數據:今年四月到七月,園區動物應激反應記錄比去年同期少了27次,游客主動參與垃圾分類、協助引導的次數多了近百次。
如今,茱萸灣的“哈基米”志愿服務還在悄悄延伸。志愿者們開始給園區的植物做“可愛身份證”:給剛栽的紫薇花掛上手繪牌“我剛搬新家,別揪我的小花瓣呀”,給池塘邊的菖蒲寫“我是凈化水質的小能手,別把我拔走哦”。有游客說,現在逛茱萸灣像在“和自然交朋友”,連腳步都不自覺放輕了。
傍晚時分,小林收工前又看了眼小熊貓館——幾只小熊貓正趴在樹枝上曬太陽,游客們隔著護欄小聲拍照,沒人再大聲喧嘩。她摸了摸牌子上那顆粉色腮紅,忽然覺得,生態守護不一定非得是嚴肅的“禁令”,也可以是這樣軟乎乎的、帶著溫度的對話。就像這茱萸灣的風,輕輕吹過,卻讓更多人愿意彎腰,守護腳下的溫柔。
三下鄉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