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鄉進行時|觀三河變遷,尋云地新篇
2025年8月26日,成都理工大學三下鄉師生實踐團隊在余志勇老師帶領下,繼續涼山彝族自治州實踐征程,聚焦文旅融合、鄉村振興成果及高山旅游發展,為區域振興獻策。
座談文旅局:共話文旅融合,為涼山發展獻智獻策
團隊赴涼山州文旅局,與領導圍繞“紅色文旅賦能鄉村振興”“文旅產業助力社會經濟發展”“涼山州體育文化融合創新”座談。文旅局領導介紹,涼山紅色資源豐富,從紅軍長征革命遺址到脫貧攻堅紅色教育基地,正與鄉村旅游深度結合;通過“文旅+農業”“文旅+非遺”模式,提升特色產品附加值,極大地帶動了當地就業。
走進三河村:見證村落蝶變,探尋鄉村振興鮮活密碼
隨后,團隊前往昭覺縣三河村。在村史館,文字、圖片、實物及多媒體還原村落蛻變:從“土坯房、泥濘路、產業單一”到“青瓦白墻、產業興旺、村民年收入翻數倍”,展現了易地搬遷、產業扶持等政策的成效。實地考察中,硬化道路、太陽能路燈、文化廣場等設施齊全,彝族同胞感慨政策帶來的住房、就業、教育改善,團隊積累了鄉村振興鮮活案例。

圖為三河村村史館。胡美蓉供圖

圖為三河村村干部為團隊成員介紹三河村發展歷史。胡美蓉供圖
期間,余志勇老師為當地孩子開展題為《用旅游打開世界的另一扇窗,讓我們從家鄉走向遠方》的知識講座,余老師用親切易懂的語言,向孩子們介紹了紅色旅游、民族傳統體育旅游、民族鄉村旅游的概念和價值,并結合涼山州具體的景點、風俗和故事,讓抽象的“大道理”變成了身邊看得見的“好風光”。

圖為余志勇老師為當地孩子開展知識講座。胡美蓉供圖
講座中,孩子們踴躍地回答提問、分享自己知道的家鄉故事和節日習俗。當聽到家鄉的山水和文化也能吸引遠方的客人時,他們的臉上寫滿了自豪與驚喜。通過生動講解和互動,余老師在孩子們心中種下了旅游的種子,并勉勵他們好好讀書,將來既能用腳步丈量遠方,也能用智慧建設家鄉,把涼山的美麗和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圖為當地孩子向余老師提問。胡美蓉供圖
講座結束后,實踐團隊還為每一位孩子分發了精心準備的學習文具和紀念品。孩子們收到禮物時綻放出燦爛的笑容,一聲聲“謝謝”和迫不及待的翻看討論,讓現場氣氛溫暖而熱烈。這次講座不僅在孩子們心中種下了一顆關于旅游、關于未來的種子,更通過真誠的互動建立起深厚的情感連接。

圖為團隊成員與孩子們的合影。冉浩文供圖。
探訪谷克德:解鎖高山旅游潛力,助力村民增收致富
團隊走進昭覺縣谷克德高山云地。這片高海拔區域藏著靈動的自然景致與醇厚的民俗韻味,成為團隊探尋高山旅游助力鄉村發展的重要目的地。漫步景區時,團隊成員一邊感受著高山獨有的風光與人文氛圍,一邊主動與往來游客攀談交流。從游玩路線體驗到特色項目感受,成員們認真傾聽游客的真實反饋,結合實地觀察與游客分享的信息,團隊圍繞景區發展與鄉村受益展開思考,同時,成員們也注意到景區在保護生態方面的努力,像規范垃圾處理等做法,既守護了高山環境,也為長期發展留足了空間。

圖為團隊成員在谷克德高山云地合影。馮博供圖

圖為谷克德高山云地自然風景區。馮博供圖
此次實踐,團隊多維度深入涼山一線收集一手資料。成員表示,后續將梳理數據形成專項建議報告,以實踐助力涼山鄉村振興與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