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鄉進行時|溯源彝鄉文脈見證古村蝶變
2025年8月28日,成都理工大學三下鄉師生實踐團隊在余志勇老師的帶領下,于西昌市開展緊湊高效的實踐調研。團隊聚焦彝族歷史文化傳承與傳統村落發展,走進涼山彝族歷史博物館溯源民族底蘊,探訪西昌大石板古村挖掘振興經驗,在一天內完成兩大調研任務,收集豐富一手資料,傍晚時分順利啟程返回成都,為此次涼山調研畫上圓滿句號。
走進涼山彝族歷史博物館 溯源民族發展脈絡
團隊首站抵達涼山彝族歷史博物館。作為展示涼山彝族社會歷史、文化藝術與民俗風情的核心場所,博物館內七大主題展廳系統呈現了涼山地區的發展軌跡。在講解員的引導下,師生們近距離觀察石器陶器、青銅兵器,以及彝族傳統服飾、漆器、銀飾等多件文物,直觀感受彝族在長期生產生活中形成的獨特文化體系。

圖為博物館講解員為團隊講解彝族歷史文明。冉浩文供圖

圖為博物館內展示彝族調節法庭。冉浩文供圖
探訪大石板古村 解鎖傳統村落振興密碼
隨后,團隊驅車前往西昌市大石板古村,開啟第二站調研。這座始建于明代的古村,曾因房屋老舊、人口外流淪為“空心村”,如今憑借“保護+開發”的模式重煥生機——青石板路串聯起百年民居,彝族元素融入民宿、商鋪,成為涼山“古村振興”的典型樣本。

圖為團隊成員于大石板村合影。冉浩文供圖
團隊沿著古村街巷實地考察,重點關注歷史建筑保護與商業業態平衡:傳統土坯房經加固修繕后變身特色民宿,內部配套現代化設施;手工刺繡店、彝族美食館等商鋪既售賣特色產品,也提供文化體驗項目。團隊還通過訪談調研收集游客反饋,發現“古風貌保留完整”“文化體驗感強”是主要好評點。

圖為大石板村靈鷹寺。馮博供圖
緊湊調研顯成效 滿載收獲返程成都
隨著大石板古村調研任務的完成,團隊在古村入口處集合,隨后攜帶調研筆記、問卷數據、影像資料等成果,自駕啟程返回成都。途中,師生們仍在熱烈討論多日調研所得,大家在交流中進一步梳理調研思路,為后續形成報告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