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1日,青島農業大學草業學院“草業先鋒”實踐服務團赴山東省濟寧市金鄉縣開展為期一周的牧草產業與牧場經營專題調研。團隊通過實地走訪康華園養牛場、霍古村草場等地,結合專業視角為北方牧場的生態循環發展、牧草資源高效利用提出科學建議,助力鄉村振興與畜牧業高質量發展。
科技賦能牧場:智能化設備提升產業效能
在康華園養牛場,團隊與牧場經理任廣深入交流。據任經理介紹,牧場通過引進丹麥進口擠奶設備、自動清糞系統及物聯網健康監測技術,實現了原奶菌落總數低于10萬個/mL的高標準,乳蛋白含量穩定在3.4g/100g以上。此外,牧場采用太陽能供電和無土栽培黑麥草技術,使牧草產量提升20%,能源成本降低15%。團隊成員王雨晴表示:“智能化技術的應用不僅保障了奶源安全,也為中小型牧場降本增效提供了可復制的經驗。”

牧草種植優化:破解資源瓶頸的關鍵
調研發現,金鄉縣牧草以青貯玉米為主,輔以進口苜蓿草和燕麥草。其中,苜蓿草畝產1200公斤、蛋白質含量達20%,但本地種植面積不足,依賴進口推高了成本。團隊結合霍古村草場的分區輪牧經驗,建議推廣“土壤肥力動態監測+節水灌溉”技術,并引入耐旱牧草品種以緩解水資源短缺問題。隊長李家豪指出:“通過科學輪牧和精準施肥,可延長草地休養周期,實現生態與經濟效益雙贏。”
產業鏈延伸:探索循環農業新模式
金鄉縣畜牧業已形成“養殖—加工—廢棄物利用”一體化模式。康華園牧場將牛糞固液分離后堆肥還田,而奶制品則延伸至酸奶、奶粉及烘焙產品。團隊建議進一步開發糞污沼氣發電項目,并與當地大蒜產業結合,構建“牧草—奶牛—有機肥—大蒜”的閉環產業鏈。副領隊張明遠強調:“循環農業能有效降低環保壓力,提升資源利用率,是私營牧場突破融資困境的新路徑。”
政策與市場雙驅動:實踐團建言行業發展
針對牧場反映的融資難、市場競爭激烈等問題,團隊整理調研數據后向當地政府提交報告,呼吁加大對中小牧場的信貸支持,同時搭建產學研平臺,推動牧草品種本土化培育。金鄉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對實踐團的建議高度認可,表示將納入下一步產業規劃。

結語
此次調研是青島農業大學草業學院服務地方經濟的重要實踐。團隊未來將持續跟蹤金鄉縣牧業發展,通過技術推廣與政策研究,為北方牧區可持續發展注入“草業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