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環境工程專業野外實踐團隊抵達五團沙河鎮,以喀拉玉爾滾橋、清音公園、上海知青紀念林為考察點,探索城鎮人居環境與生態保護的協同路徑,理解“生態宜居”在基層城鎮建設中的實踐內涵。
上午,團隊首先來到喀拉玉爾滾橋。這座橋橫跨喀拉玉爾滾河,是沙河鎮連接東西兩岸的交通樞紐。站在橋上,往來的車輛、行人川流不息,橋下河水潺潺流淌,岸邊的楊柳樹隨風搖曳。“這座橋不僅是交通設施,更是城鎮生態與生活的連接點。”帶隊老師向學生們介紹,“大家可以觀察橋梁周邊的環境——河水是否清潔、岸邊植被是否繁茂、生活垃圾是否得到妥善處理,這些都是衡量城鎮生態環境質量的重要指標。”

學生們分成小組展開調研:一組記錄橋梁周邊的植被類型與覆蓋度,評估綠化對人居環境的改善作用;另一組觀察河水水質,通過肉眼觀察水體顏色、透明度,初步判斷是否存在污染;還有一組走訪橋頭商鋪與居民,了解當地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的處理方式。“我們走訪的幾家商鋪都表示,生活污水會接入城鎮污水管網,垃圾會定時分類投放,這說明沙河鎮的基礎環保設施比較完善。”一組學生在調研后匯報。
隨后,團隊走進清音公園,感受城鎮生態空間的建設成果。公園內綠樹成蔭,桃樹、杏樹正值花期,繁花似錦;蜿蜒的小徑穿梭于樹林間,兩側設置了分類垃圾桶與休息座椅;中心池塘水質清澈,睡蓮漂浮水面,偶爾有小魚游過。“清音公園是沙河鎮的‘城市綠肺’,不僅為居民提供了休閑場所,還具有調節氣候、凈化空氣、涵養水源的生態功能。”老師指著池塘邊的水生植物說,“這些荷花、蘆葦不僅美觀,還能吸收水中的氮、磷等污染物,起到凈化水質的作用,是人工生態凈化的簡易模型。”
學生們在公園內選取多個采樣點,采集土壤與池塘水樣。“我們計劃通過后續實驗,分析公園土壤的肥力狀況與水體的污染程度,評估公園生態系統的健康水平。”一位負責采樣的學生介紹。期間,他們還與晨練的老人交流,了解公園的建設歷程與維護情況。“以前這里是一片荒地,后來政府改建為公園,環境越來越好,我們每天都來鍛煉。”一位老人的話讓學生們感受到,生態建設與民生改善息息相關。

下午,團隊來到上海知青紀念林。走進紀念林,郁郁蔥蔥的樹木映入眼簾,白蠟、胡楊等樹木高大挺拔,樹下設置了展板,記錄著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上海知青在此屯墾戍邊的歷史。“當年知青們在這里種樹、開荒,不僅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還留下了寶貴的奮斗精神。”老師指著一棵枝繁葉茂的胡楊說,“這棵樹已有五十多年樹齡,是知青們親手栽種的,如今已成為紀念林的‘地標’,見證著沙河鎮的生態變遷。”
學生們在紀念林內采集土壤樣品,對比不同樹木下土壤的有機質含量、保水能力,研究植被對土壤改良的作用。同時,他們還通過展板與知青舊址,了解當年知青們在艱苦條件下開展生態建設的故事。“知青們用雙手將荒地變為綠洲,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作為環境工程學子,我們更應該用專業知識守護生態,讓綠色發展的理念延續下去。”一位學生感慨道。
當天的實踐讓學生們深刻認識到,城鎮人居環境的生態保護并非孤立的工程,而是與交通建設、休閑空間、歷史文化傳承緊密結合的系統工作。從橋梁周邊的環保設施,到公園的生態功能,再到紀念林的生態與精神價值,每一處都體現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也為學生們未來參與城鎮環境治理提供了實踐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