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風異俗踐于行,文明新風入人心
六月末的滁州,蟬鳴揉碎晨光,暑氣裹著草木香漫進街巷。滁州學院 23、24 級軟件工程等專業的 6 名學子,背著塞滿宣傳冊、問卷和馬克筆的雙肩包,迎著朝陽走向南譙區發能社區 —— 一場為期 13 天的 “移風異俗” 暑期 “三下鄉” 實踐,從這里開始扎根。
6月28日,實踐隊員率先前往實踐地點與發能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對接,針對這一現狀,團隊迅速制定宣講結合互動的活動方案:在社區廣場搭建 “文明新風宣講臺”,隊員們結合真實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大操大辦的經濟負擔、厚葬薄養的倫理偏差,同時介紹了社區內 “簡約婚禮”“環保祭奠” 的正面典型;當天下午,社區廣場的 “文明新風宣講臺” 剛搭好,就圍來了不少居民。隊員汪蓉舉著易拉寶,指著上面 “社區李叔叔簡約婚禮” 的案例大聲講:“李叔叔去年辦婚禮,沒搞車隊、沒擺幾十桌,就請了至親吃頓飯,省下來的錢給孩子報了興趣班,大家都說劃算!”話音剛落,人群里的王奶奶就扯著嗓子問:“那簡辦婚禮,親戚會不會說我們家‘小氣’?” 隊員們立刻圍過去,你一言我一語地算 “經濟賬”:“辦 20 桌酒要花好幾萬,簡辦能省出半年生活費”“現在年輕人都喜歡低碳婚禮,既省心又有意義”。旁邊的張阿姨聽得頻頻點頭,還主動拿了份宣傳冊:“我家兒子明年結婚,正愁怎么勸他別鋪張,這冊子正好用得上!”互動問答環節更熱鬧。“喪事簡辦的好處有哪些?” 隊員剛問完,居民們就舉著胳膊搶答,拿到扇子的李阿姨笑得眼角皺成月牙:“以前覺得喪事不辦隆重就是不孝,現在才知道,活著多陪伴比死后風光強多了!” 這場持續 3 小時的活動,近百名居民參與,散場時還有人拉著隊員問:“明天還來不?我想帶鄰居來聽。”此外還開展 “文明新風知識問答” 互動環節,準備了印有 “婚事新辦、喪事簡辦” 標語的宣傳冊、扇子等小禮品,吸引近百名居民參與,現場氛圍熱烈。這場活動持續了近 3 小時,近百名居民參與其中,不少人離開時還拿著宣傳冊,跟隊員們打聽后續有沒有類似活動。而在接下來的 12 天里,隊員們還開展了 “文明新風入戶訪”等活動:為行動不便的老人讀宣傳冊使得隊員們愈發覺得 “這場實踐,不僅是我們在傳遞理念,更是我們在向居民學習如何真誠溝通”。
實踐結束時,隊員們圍坐在一起分享感悟,每個人的眼里都閃著光。“以前在課堂上學‘社區工作要接地氣’,總覺得是句口號,直到這次跟劉阿姨聊天,我才明白‘接地氣’就是蹲下來跟她說話,就是把‘厚養薄葬’翻譯成‘現在多陪伴,比死后風光更重要’。” 鄭智馨的話,說出了大家的心聲。負責攝影的隊員汪蓉,翻著相機里的照片 —— 有隊員滿頭大汗搬易拉寶的樣子,有居民舉著手答題的笑臉,還有老人拿著宣傳冊認真閱讀的神情,“這些畫面比任何獎狀都珍貴,我知道我們做的事,真的有意義。” 金鵬宇則在實踐報告里寫道:“移風易俗不是‘一刀切’,也不是‘硬說教’,而是用居民熟悉的語言、身邊的案例,慢慢化解他們的顧慮,讓文明新風一點點住進他們心里。未來我還想做更多這樣的事,把在社區學到的經驗帶回校園,也帶到更多地方。”
此次暑期 “三下鄉” 實踐活動,如一陣溫潤的風,悄然改變著發能社區的精神風貌。居民們對移風易俗的認知,不再是停留在宣傳標語上的模糊概念,而是逐漸內化為對 “理性對待紅白事”“拒絕人情攀比” 的主動認同 —— 社區里討論新風尚的聲音多了,對陳規陋習的反思更主動了,曾經 “礙于面子不得不辦” 的糾結,慢慢變成了 “簡約辦更舒心” 的共識。這種從 “被動聽” 到 “主動想” 的轉變,正是文明新風真正融入社區生活的生動體現,除了讓發能社區的居民對移風易俗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還讓滁州 學院的學子們在實踐中收獲了成長與思考。隊員鄭智馨表示:“以前覺得移風易俗是‘講道理’,現在才明白,它需要我們走進居民的生活,用他們能接受的方式傳遞溫暖與理性。”我們用腳步丈量社區,用真誠傳遞理念,以青春之力推動文明新風落地生根,也在心里埋下了 “服務社會、貢獻力量” 的種子。正如隊員們所說:“這不是結束,而是開始,未來我們會繼續做文明新風的倡導者、踐行者,讓更多人感受到新風尚帶來的溫暖與美好。”我們將繼續以 “文明新風倡導者” 的身份,把在社區的實踐經驗帶回校園、傳遞給更多人,為推動全社會形成文明和諧的新風尚貢獻青春力量。
三下鄉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