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5日,南京財經大學會計學院一支由8名學生組成的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前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開展以“歷史記憶與青年責任”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此次活動旨在通過實地參觀與學習,深化青年學子對國家歷史的認知,思考和平時代的責任擔當。
活動伊始,團隊成員在紀念館史料陳列廳內的小型放映廳觀看了歷史紀錄片《證言》。影片通過幸存者口述等珍貴影像資料,真實再現了那段沉痛歷史。觀看過程中,隊員們神情專注,認真記錄。隊員徐欣然在筆記中寫道:“幸存者的親身講述具有無可替代的力量,讓抽象的歷史變得具體而深刻。

圖為團隊成員在放映廳觀看電影。余悅 供圖
隨后,團隊重點觀察并記錄了紀念館出口處游客留言簿的內容。留言簿上匯集了來自全國各地、不同年齡層參觀者的心聲。隊員仔細翻閱,摘錄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留言,如“‘歷史不是用來被原諒的,而是用來被記住的’——一位中學生”、“‘愿世界和平永駐,悲劇永不重演’——河北游客”等。這些樸素的文字,反映了公眾對歷史的銘記和對和平的珍視。這些留言讓隊員們感受到銘記歷史、珍愛和平已成為廣泛的社會共識。

圖為館內留言簿上允許公開展覽的游客留言。顧頁 供圖
團隊沿展館路線進行了系統參觀。在模擬南京舊時街巷的展區,逼仄的空間與遇難者姓名墻營造出肅穆的氛圍。在“12秒水滴”裝置前,隊員們駐足聆聽,該裝置以每12秒一滴水象征一位逝去的生命,直觀呈現了那場浩劫的慘烈。隊員在電子查詢屏輸入自己的姓氏后,屏幕上顯示出大量同姓遇難者名單,這讓他們對歷史記載中“30萬遇難同胞”的數字有了更為具象的理解。在象征生命與希望的“生機庭園”,團隊成員進行了短暫的休整與思考。

圖為隊員拍攝紀念館內陳列照片及文物。趙佳文 供圖
參觀結束后,團隊在和平廣場組織了現場討論。成員們不再局限于表達震撼與哀思,而是積極探討如何運用自身能力,將紀念館的所見所感轉化為更廣泛的社會影響。討論中,形成了多項在后續宣講活動中的具體行動計劃:一是整理分析收集到的游客留言,嘗試制作線上“和平寄語”集錦;二是發揮專業特長,設計以紀念館歷史數據為基礎的簡明知識圖表;三是剪輯此次實踐活動的紀實視頻素材,計劃后續作為歷史教育素材進行宣講。團隊負責人在總結討論時強調:“銘記歷史是青年一代不可推卸的責任。作為未來的經濟工作者,我們不僅要記錄好經濟數據,更要守護好民族的歷史記憶這筆‘精神資產’。”

圖為團隊成員活動后在和平廣場合影。徐欣然 供圖
此次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之行,為南京財經大學的八名青年學子提供了一堂深刻的歷史認知與社會責任課。他們不僅通過實物、影像和證言加深了對歷史真相的了解,更通過觀察公眾反應和集體討論,明確了自身在傳承歷史記憶、倡導和平發展中的角色定位。他們將把此次實踐的收獲轉化為實際行動,努力在青年群體中傳播正確的歷史觀,為維護和平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