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法韻沁心·青衿傳習團”基層普法行動
一、法庭實踐:在司法一線夯實專業根基
在基層法院的實踐學習中,團隊系統開展三項核心活動:深度庭審觀摩中,成員旁聽電信詐騙、勞動爭議等典型案件,研讀卷宗20余份,重點分析法官對庭審節奏的把控及證據認定邏輯;模擬法庭實戰環節,學生分組還原農民工欠薪糾紛案全流程,從庭前證據分類到判決書撰寫,在法官指導下精準運用法律術語,避免使用“嚴懲”等情緒化表述;智慧警務研習時,于公安機關指揮中心學習智能監控系統如何實時捕捉治安隱患,理解大數據在詐騙預警中的應用原理。

二、守護青苗:讓法治種子在社區生根發芽
聚焦未成年人保護,團隊創新普法形式:開發《校園霸凌行為對照手冊》,用手冊內生動形象的表達方式厘清10種隱性欺凌的法律責任邊界,幫助青少年輕松地了解了該領域詳細的法律知識;在模擬辯論環節,社區同學化身辯論隊員,針對“校園霸凌到底是不是學生間的玩笑”這一話題展開激烈地辯論,通過質詢與回答間的針鋒相對掌握法理知識,如界定開玩笑與人身傷害的法律條款等。除此之外,在活動中,團隊成員還現場演示“青少年模式”設置,結合學生沉迷網游盜刷家長錢財的真實案例,解析《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家庭監管責任。
“以前認為法律十分嚴肅,離我們十分遙遠,經過這次活動發現原來我們的生活里處處是法律的身影。”參與活動的學生說。在此次實踐活動中,許多學生表示:“不僅學習了許多法律常識,也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遭遇不公對待后進行合理的反抗提供了底氣與信心。

三、鄉土法耕:為鄉村振興注入法治動能
針對鄉村法律需求,團隊推出定制服務,開展以“法潤生活·手冊進萬家”為主題的系列活動:編制三類手冊——給村民的手冊用方言俗語解讀土地權益、鄰里糾紛等內容;為干部準備的手冊聚焦村務管理法律實務;針對企業的手冊則詳解涉農合同風險防范。設立流動普法點:在村調解室結合宅基地糾紛現場調解,發放《證據收集口袋卡》;針對農民工群體,重點宣講《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演示“全國根治欠薪線索平臺”操作步驟。同時,團隊在活動期間借助村民大會開展集中普法,組織村民圍繞手冊內容討論實際問題。在村民代表大會現場,團隊提前解讀《土地管理法》征地補償規則;面向老年群體開設“繼承法故事會”,發放《贍養協議范本》。同時,在活動期間:通過團隊成員融合當地方言與文化習俗的生動講解,不少老人都紛紛點頭,表示此次活動幫助他們對日后的生活中涉及相關法律事件的處理更加有信心和底氣了。

實踐答卷:青春與法治的同頻共振
經過幾十天的深入實踐與細致調研,團隊形成法治沉浸式劇本工坊創設"三幕式"劇本結構、鄉村定制化普法服務等成果。“將晦澀法條轉化為村民的語言,讓維權意識扎根孩子心里——這便是法治建設的青春力量。”指導教師總結道。當法律從書本走向田間地頭,成為農民解憂的鑰匙、少年自護的盾牌,法治中國的根基便在知行合一中愈發堅實。

從莊嚴肅穆的法庭到稻浪翻滾的鄉野,師大學子以專業為犁,深耕法治沃土。那些在調解室里釋懷的笑容、在普法課堂中閃亮的眼眸,共同繪就新時代青年與法治中國建設的雙向奔赴。(撰稿人:趙梓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