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參與煙臺大學海洋學院“千年流光,貝影生輝”海洋文化宣講團實踐,于我而言,是一場與貝雕藝術深度對話的奇妙旅程。
作為實地考察小隊成員,踏入工坊,質樸的氛圍裹挾著貝雕特有的藝術氣息撲面而來。老師傅專注于手中貝殼,刻刀游走間,平凡的貝殼漸漸有了輪廓,那專注勁兒,讓我深知非遺傳承是一場慢下來的堅守。我們跟著學習手工制作,從選貝、雕刻到拼接,每一步都考驗耐心。貝殼質地脆弱,雕刻時稍不留意就前功盡棄,粘貼也需精準對齊。看似簡單的圖案,實際操作起來,手上的拙笨與師傅們的嫻熟形成鮮明對比,這讓我明白,非遺技藝的精湛,是無數次重復打磨的成果。
實地了解中,聽聞貝雕傳承的故事,有堅守數十載的老匠人,也有年輕血液注入帶來的創新。這讓我看到非遺傳承的韌性與活力。公司負責人向我們講解了他們的對螺鈿文化的繼承與發展過程。海洋文化賦予貝雕獨特內涵,貝殼取自海洋,經匠心變為藝術,是海洋饋贈與人類智慧的融合。
實踐里,團隊協作也讓我觸動。十幾個人為傳承貝雕非遺齊心協力,我們實地小隊帶回的一手資料,成為后續宣講、推廣的基石。這讓我懂得,非遺傳承不是一人一事的努力,是一群人朝著守護文化根脈方向的奔赴。
此次實踐,我觸摸到貝雕非遺的溫度,它是老匠人的執著,是手工技藝的溫度,是海洋文化的延續。未來,愿以己之力,讓更多人看見貝雕之美,讓千年貝影,在時光里繼續熠熠生輝,讓非遺傳承的火種,在我們這代人手中,燒得更旺 。

與大師合影 “千年流光,貝影生輝”非遺傳承宣講團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