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理工大學“三下鄉”:紅色基因賦能時代新聲,青春力量點亮合肥征程
安徽理工大學“三下鄉”:紅色基因賦能時代新聲,青春力量點亮合肥征程 為傳承紅色基因,聆聽時代新聲,安徽理工大學“紅色基因 時代新聲”綜合調研團于6月30日 - 7月2日奔赴合肥市,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以青春之姿解碼紅色精神,以實踐之行賦能鄉村振興與文化傳承。蜀山烈士陵園,紅色精神初悟6月30日,驕陽似火,調研團懷揣崇敬踏入蜀山烈士陵園,開啟“紅色教育之旅”。一步步踏上長長的階梯、耳邊是悅耳的鳥鳴,鄧小平同志題寫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紀念碑熠熠生輝。成員們肅立碑下,右手握拳莊嚴宣誓,誓言傳遞著對先烈的深切緬懷。
走進靜謐小路,先烈墓碑整齊排列。一張張黑白照片串聯紅色故事:抗戰老兵戰功赫赫、對黨忠誠;15歲紅色小將以黨誓言為人生宗旨,臨終留“投筆從戎,血戰皖蘇,倭寇不滅,何以為家”豪言;革命伉儷為抗戰勝利奮斗終身……穿越崢嶸歲月,成員們深刻感悟先烈在民族危亡時的擔當,紅色基因在心底悄然扎根。蜀山烈士陵園與合柴,多元視角探傳承7月1日,調研團再赴蜀山烈士陵園,用調查問卷與采訪的形式和游客交流。四年級學生講解員從容講述烈士往事,與小伙伴精準闡釋“安全”定義,展現紅色教育的青春力量;大學生借假期參觀,追溯英雄過往,訴說青春對紅色歷史的追思;航運職員分享工作安全問題與單位宣傳,串聯紅色精神與現代安全理念 。
下午,調研團轉場合柴,開展航拍與攝影,探訪圓形監獄舊址、合肥家電博物館。德國母親因丈夫工作定居合肥,與成員親切交流,帶來跨文化視角的紅色感悟;退休軍工廠工人熱情講述合柴過往,讓歷史變遷在講述中鮮活。從紅色陵園到工業遺址,成員們從不同角度串聯起紅色精神與時代新聲。小井莊,見證改革與鄉村新貌7月2日,調研團前往小井莊包產到戶紀念館。跟隨講解員,見證安徽肥西縣包干制起源發展,感悟制度創新對縣域經濟的驅動——肥西憑此成為安徽首個“千億縣”,彰顯紅色精神引領下的改革魄力。參觀萬里同志故居,了解干部為包產到戶制度付出的艱辛,讀懂紅色基因里的擔當與創新。
深入小井莊,夏日田園生機勃勃,村民熱情好客。大爺主動介紹路線風俗,成員們用無人機記錄田園盛景。從紅色改革印記到鄉村現實圖景,調研團見證紅色基因驅動下,鄉村產業、文化的發展潛力,思索如何以青春力量助力鄉村振興,讓紅色精神在新時代鄉村沃土持續發光。
三天行程,調研團以腳步丈量合肥紅色地標,從蜀山烈士陵園的精神洗禮,到合柴的多元文化交融,再到小井莊的改革見證,挖掘紅色基因與時代發展的聯結。未來,團隊將繼續提煉實踐成果,讓紅色故事“活”起來、“傳”下去,以青春之筆書寫紅色基因賦能時代新聲的答卷,為傳承紅色文化、助力地方發展注入安徽理工大學的青春動能。
作者:陳相蔓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掃一掃 分享悅讀
- 青春護航童心,運動綻放胡楊魂
- 7 月 5 日,阿拉爾第一師十三團第二中學的操場上洋溢著蓬勃朝氣,水利與建筑工程學院 “胡楊魂鑄青春盾,七彩光暖童心巢” 社會實踐團
- 07-14
- 青春護航童心,運動綻放胡楊魂
- 7 月 5 日,阿拉爾第一師十三團第二中學的操場上熱鬧非凡,水利與建筑工程學院 “胡楊魂鑄青春盾,七彩光暖童心巢” 社會實踐團與該校
- 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