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水泛丸進鄉村:傳統制藥技藝與基層健康需求“雙向奔赴”
為傳承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動傳統技藝與現代健康理念深度融合,2025年7月6日重慶醫藥高等專科學校三下鄉團隊——“銅心醫行”志愿服務隊的成員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于重慶市銅梁區高樓鎮開展了以“非遺水泛法煉藥丸”為核心的中醫藥文化傳承活動。通過古法炮制演示、互動體驗、科普講座等形式,實踐團讓村民近距離感受中醫藥非遺的魅力,為千年技藝注入青春活力。
在活動過程中,志愿者們詳細講述“水泛法”的雛形源于古代湯劑與藥粉的結合實踐。早期醫家將部分藥物的煎汁與另一部分藥物的細粉混合,通過滴水成丸的方式制成煎服丸劑,用于延長藥效、便于攜帶。水泛法的核心在于“以水為媒,逐層聚粉”,通過水的表面張力與粉末吸附性,在動態滾動中自然成型。制取方法是先在竹匾中噴灑少量清水,使匾面濕潤。再撒布少量藥粉,轉動竹匾使粉末吸附于濕潤區,用刷子掃下粉末至另一端。重復噴水、撒粉、搖動操作3-4次,形成直徑0.5-1mm的細小丸模,最后篩去過大或過小丸模,保留均勻顆粒。
在科普演示活動如火如荼進行的過程中,志愿者們始終心系現場村民的參與體驗,巧妙運用互動環節為這場知識盛宴增添了別樣的活力。精心策劃了妙趣橫生的有獎問答環節,通過拋出一個個與中藥材相關的問題,瞬間點燃了村民們的熱情,原本安靜聆聽的現場,迅速被此起彼伏的搶答聲和歡笑聲所填滿,科普活動也在這樣熱烈的氛圍中得以更順暢、更深入地推進。在這場激烈的互動“競賽”中,李大媽無疑是最耀眼的”明星“。她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藥材行家,一人接連答對了好幾個問題,引得周圍村民紛紛投來欽佩的目光。當展示臺上擺放著被巧妙制作成飲片拼裝愛心形狀的黃連,以及真假難辨的麥冬模板時,李大媽只是輕輕瞟了一眼,便毫不猶豫地準確指認出來,那干脆利落的模樣,仿佛這些藥材是她相識多年的老友。李大媽微笑著,臉上洋溢著樸實的自豪,娓娓道來:”之前家里是開中藥館的,都是自己親自上山采集或者向外購買的,看多了也就認識了。“李大媽的一番話,是她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在生活的中積累了寶貴的藥材知識,也讓這場科普活動變得更加生動、更有溫度。
互動環節結束后,村民都得到了屬于自己的禮品,其中除了日常生活用品外還有由重慶道地藥材黃連制作的“黃連膏”——有可以抗菌消炎、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滋潤皮膚、促進傷口愈合的功效,對于常年在田地里耕作的村民是再需要不過的常備藥了。當團隊成員將竹匾抬起時,一顆顆飽滿圓潤的小藥丸出現在大眾視野中,在場的村民無一不為之驚嘆,短短十幾分鐘內,藥丸已新鮮出爐。
竹匾里的水泛丸漸漸安靜下來,仿佛在訴說著這場”三下鄉“傳承非遺水泛法制取藥丸活動的點點滴滴。非遺水泛法制取藥丸,這一承載著千年歷史與智慧的技藝,在現代社會的浪潮中曾一度面臨失傳的危機。活動雖已結束,但傳承的腳步不會停歇。這份沉甸甸的責任與使命,要繼續前行,非遺的傳承與發展需要青年人不斷貢獻自己的力量。愿這一顆顆小小的水泛丸,能成為傳承的使者,將中華傳統文化的火種播撒到每一個角落,讓古老的技藝在新時代煥發出永恒的魅力。
作者:劉欣悅 陳薛霏 來源:重慶醫藥高等專科學校
掃一掃 分享悅讀
- 青春護航童心,運動綻放胡楊魂
- 7 月 5 日,阿拉爾第一師十三團第二中學的操場上洋溢著蓬勃朝氣,水利與建筑工程學院 “胡楊魂鑄青春盾,七彩光暖童心巢” 社會實踐團
- 07-14
- 青春護航童心,運動綻放胡楊魂
- 7 月 5 日,阿拉爾第一師十三團第二中學的操場上熱鬧非凡,水利與建筑工程學院 “胡楊魂鑄青春盾,七彩光暖童心巢” 社會實踐團與該校
- 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