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的東阿,暑氣漸濃,煙臺大學支教團的隊員們早早來到教室,擦凈黑板、擺好課桌椅,等待著孩子們的到來。眼見著孩子們斷斷續續地被家長放在門口,老師們趕忙上去迎接。隨著上課鈴聲響起,教室里亮起知識的微光,在一舉一動的互動里,鋪展開支教首日的生動圖景。
晨光透過窗戶落在語文課本上,老師站在講臺上,指尖劃過課文里的段落,逐字逐句地帶讀。孩子們挺直腰板,小手按著課本上的拼音,跟著節奏輕聲跟讀,遇到拗口的字詞,便皺著眉頭反復練習。后排的小男孩讀錯了多音字,老師沒有直接糾正,而是笑著請他再讀一遍,等他自己發現問題時,周邊響起善意的掌聲。
課間休息時,幾個孩子圍到講臺前,嘰嘰喳喳和小鳥一樣和老師聊起天來“老師你多大了”“老師你喜歡英語嗎”“老師……”,老師和學生們打成一片,好不熱鬧。雖然條件和平常的教室不太一樣,但孩子們對于新環境的適應能力都很強,也很積極回答問題。
數學老師剛在黑板上寫下應用題,教室里就響起筆尖劃過草稿紙的沙沙聲。孩子們都認真思考老師講解的知識點,老師一提問就立馬在自己的本子上寫下答案。遇到稍復雜的應用題,老師便用畫圖的方式拆解題意,把抽象的數量關系變成直觀的圖形。小組討論時,孩子們圍在一起,拿著草稿紙寫寫畫畫,為不同的解題思路爭論,最終在老師的引導下找到答案,臉上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

圖為孩子們上課情景。李健哲供圖
當老師提問“還有別的解法嗎”,課堂瞬間安靜下來,隨后又炸開小聲的討論。穿藍衣服的小男孩突然站起來,雖然聲音不大,卻把解題思路講得清清楚楚。老師笑著給他比了個大拇指,教室里立刻響起“我也會”的喊聲。
英語課堂上,老師帶著孩子們朗讀單詞,老師一遍,下面重復三遍,聲音稚嫩卻格外認真,多讀幾遍就都熟悉了。對話練習時,兩人一組你問我答,“Do you like sports ?”“Yes, I do. ” 的問答聲此起彼伏,偶爾有人記錯單詞,引來一陣輕笑,隨后又重新投入練習。
美術課的桌子上擺著五顏六色的蠟筆,老師剛說完“你覺得什么可以畫在這個圓里,在這個圓里畫上你喜歡的東西”,孩子們就迫不及待地拆開筆帽。有個小男生很有創意,將哪吒畫在圓里,雖然羞澀,卻很大方的展示了自己的成果。

圖為男孩展示自己的作品。劉佳供圖
甚至有個女生在課上開啟了“美甲”業務,用橡皮泥給每個老師都做上了美甲,把十根手指都蓋上五顏六色的橡皮泥,場面開心又活潑。

圖為孩子們的美甲展示。王皓月供圖
“眼保健操現在開始,第一節,按揉攢竹穴……” 廣播里傳來清脆的口令,教室里瞬間安靜下來。孩子們端正地坐好,閉上眼睛,小手指找準穴位輕輕按揉。支教老師來回走動著,彎腰幫這個擺正手肘,替那個糾正手指位置,看到有孩子偷偷睜眼,就用手指在自己眼皮上比劃 “閉眼” 的動作,惹得孩子趕緊抿住嘴,認真地繼續按摩。

圖為孩子們做眼保健操。王皓月供圖
放學時,孩子們抱著畫紙和作業本揮手告別,嘴里喊著“老師明天見”。 一天的課程結束,支教團的隊員們整理著教具,回憶著課堂上的點滴。沒有復雜的設計,沒有刻意的關聯,簡單的教學場景里,知識如細流般浸潤,紅色正能量就藏在這份認真與專注里,藏在師生間無聲的默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