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6日,合肥工業大學汽車與交通工程學院“科技賦能交通”實踐團隊走進浙江麗水,以船帆文化為脈絡,串聯非遺傳承、文化的時代新篇。

圖1團隊在甌江船幫文化展示館 宋明蔚攝
非遺場館溯根源,船運文化見古今
實踐首站,團隊走進云和縣石塘鎮灘下村舴艋舟制作非遺展示館。通過專業講解與史料考證,系統梳理甌江“黃金水道”的航運脈絡:從“八百里甌江”上青瓷商船往來如梭的歷史盛景,到“十里云和如畫,百舸揚帆追夢”的當代發展圖景,成員們清晰感知船運文化在時代更迭中的傳承脈絡。館內展示的榫卯結構、竹制帆骨等核心技藝,直觀呈現了傳統造船工藝的技術精髓,讓團隊成員深刻體會到非遺技藝承載的文化厚重感。

圖2陳巧俊先生為團隊成員介紹帆船制作技藝 宋明蔚攝

圖3團隊成員參觀展示館 宋明蔚攝
碼頭沙灘煥新顏,傳承創新顯智慧 為繼續探究在交通不斷發展下的船帆文化在現代社會中轉型升級,團隊前往小順碼頭參觀電動舴艋舟,通過對比傳統非遺技藝與現代造船技術,深入研討非遺技藝在當代的創新轉化路徑。在石浦船幫古鎮,團隊通過實地觀察墻陳古物,梳理漁民生產生活智慧的傳承譜系。
現代設施顯效能,科技賦能譜新篇 在不斷深入探究過程中,團隊聚焦于現代交通與水利設施。實地探訪緊水灘大壩,深入了解其集發電、泄洪、航運于一體的綜合功能,深入理解大型水利工程對區域交通與經濟的支撐作用。在云龍隧道,重點調研智能燈光調節系統——該系統依據車流時段動態調整照明亮度,成為“科技賦能交通”的典型應用場景。

圖4團隊參觀緊水灘大壩
本次實踐團隊緊扣“科技賦能交通”主題,聚焦浙江麗水帆船制作技藝非遺文化,構建起傳統航運智慧與現代交通技術的對話橋梁。團隊成員通過實地走訪舴艋舟制作非遺展示館與古碼頭,不僅全面了解到榫卯工藝、竹制帆骨等核心技藝,積極響應了國家“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戰略號召,更從中汲取了傳統工藝的智慧,為現代智慧交通創新提供靈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