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許冉盈)7月12日,湖北第二師范學院漢韻行者調研小隊的隊員們探訪的辛亥革命博物館,以豐富的館藏與敘事,串聯起武昌首義的完整脈絡。其中,最具標志性的展品當屬十八星旗(復制品)——這面紅底黑九角、綴有十八顆黃星的旗幟,是武昌起義后升起的第一面象征共和的旗幟,承載著“十八省同心共建共和”的理想。
它由湖北革命黨人設計制作,旗幟以紅、黃、白三色為主,象征著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的理想。旗幟的主體是十八顆金黃色的五角星,環繞著一顆大星,代表著當時中國十八個行省的革命力量緊密團結,共同為推翻腐朽的清王朝而奮斗。
展柜中的十八星旗,針腳細密緊實,可見當年趕制時的倉促與堅定。據史料記載,1911年10月11日清晨,這面旗首次在武昌城頭升起,士兵們舉著它沿街行進時,百姓爭相圍觀,有人落淚,有人歡呼。旗幟旁的多媒體區,循環播放著起義參與者的口述史料:有士兵回憶“舉旗時手在抖,怕,但更怕國家沒有未來”;有記載顯示,不少普通市民自發為起義軍送水送糧,用微薄之力支持這場變革。

參觀十八星旗,就像翻開了一本厚重的歷史書,讓我們看到了先輩們的熱血和擔當。這面旗幟是辛亥革命的標志,它告訴我們,國家的未來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去奮斗。革命先輩們面對強大的敵人,毫不退縮,勇敢地站出來。我們雖然沒有那么危險的挑戰,但在學習中也會遇到很多困難,比如考試成績不理想、學習任務太重。這時候,我們也要像先輩們一樣,有勇氣去面對,有決心去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