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留守兒童成長,既是全社會的共同使命,亦是時代賦予的溫暖擔當。這不僅關乎孩子的童年陪伴與心靈滋養,更關乎教育機會的平等給予、親情關愛的隔空傳遞,以及鄉村未來人才發展的根基穩固與希望點亮 。
巢湖學院“我是小小實驗郎”三下鄉實踐團隊聚焦留守兒童與流動兒童成長需求,走進宿州市三八街道港利社區。圍繞科學啟蒙、心理陪伴等維度,開展趣味實驗課堂、心靈樹洞交流,以沉浸式、互動化活動,為孩子們填補成長空缺,點亮科學夢與溫暖底色 。
需求調研:精準錨定活動坐標
在需求調研環節,志愿者通過隨訪孩子課余生活、訪談社區托管人員、整理家庭監護記錄等途徑,系統挖掘孩子們的認知好奇與探索潛力,經分析提煉形成科普適配方案,為科學活動落地錨定精準坐標。
科學探索是點亮童心的火種,活動期間,志愿者依托學科專長,悉心設計趣味實驗模塊,以可觸可感的操作引導孩子們解碼自然奇跡。在花朵染色實驗中,當純白花瓣緩緩暈染出斑斕色塊時,孩子們驚喜的呼聲里,悄然萌發了對科學世界的探知渴望 。
課程講解:拆解科學原理與步驟
志愿者首先展示花朵結構示意圖,指著花莖說明其導管運輸水分的作用,細致講解色素隨水分擴散的原理,并用通俗語言拆解染色關鍵知識。為了讓孩子們將理論與實踐結合,接著播放染色步驟分解視頻,從斜剪花莖到調配色素水,一步步清晰演示操作細節。
在孩子們對染色實驗的科學原理有了直觀感受后,志愿者進而展示生態瓶的制作過程,同步講解瓶內水與微生物的循環原理,說明這與植物吸水一樣,都是自然界物質循環的體現。整個過程由淺入深,目的是通過視覺與后續實操的雙重體驗,帶領小朋友們漸漸步入科學的世界。
趣味實驗:萌發科學探知渴望
志愿者們提前分工、各司其職:有的俯身耐心指導操作細節,盡心解答小朋友們的疑問;有的主動承擔枝葉裁剪等較危險的工作,全程保障實驗安全。大家默契配合,高效協助小朋友們穩步推進實驗。
操作過程中,小朋友們始終充滿好奇,盯著實驗材料發問:“加入活性炭有什么作用呢?”“還要多久花朵才能染好啊~”這些層出不窮的問題,既藏著對自己作品成果的熱切期待,也透著對科學原理刨根問底的探究心。
實踐意義:科學與溫暖共筑成長
本次三下鄉實踐活動的開展,不僅為宿州市三八街道港利社區的留守兒童與流動兒童送去了科學啟蒙與貼心陪伴,更以花朵染色、生態瓶制作為載體,創新加入“實驗成果分享會”,讓孩子們舉著染色彩花、捧著自制生態瓶講述發現,在互動中深化認知。志愿者們通過調研精準對接需求,指導時還引導孩子聯想生活——比如用染色原理解釋蔬菜吸水,讓科學扎根日常。這段充滿活力與意義的旅程,既展現高校學子服務熱忱,也讓孩子們在分享與聯想中觸摸科學溫度,更讓這些與科學相伴的瞬間,化作童年里沉甸甸的收獲,在未來的日子里慢慢發酵,成為他們眺望世界時眼里不滅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