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山東交通學院威海校區“踏浪尋夢”暑期社會實踐團走進濟寧鄒城市山東靈泉茶業有限公司茶葉種植基地,開展以“揚二十大風帆起新程,融孔孟智慧助振興”為主題的暑期“三下鄉”活動。實踐團成員通過沉浸式體驗與深度調研,解碼當地茶園產業與孔孟文化的深度融合,探尋傳統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鮮活樣本。
一茶一葉皆“仁禮”,孔孟思想浸潤制茶全鏈條
在靈泉茶業的茶園中,實踐團成員頭戴草帽、手持農具,與茶農一同體驗茶葉采摘。“采茶需擇嫩芽,輕捏輕放,這既是對自然的敬畏,也是對品質的堅守。”茶農的話讓成員們恍然大悟:這份細致正是孔孟文化中“仁”的體現——不僅是對人的關懷,更延伸至對自然萬物的尊重。

走進茶葉加工車間,攤涼、殺青、揉捻、搓團提毫、烘干等十余道工序井然有序。工人師傅介紹,每道工序都要凝聚著“執事敬”的態度,從原料分揀時的分毫必較,到烘干溫度的精準把控,皆是對孔子“敬事而信”理念的踐行。實踐團成員親手參與制作時發現,即便是看似簡單的揉捻,也需遵循“力道勻、時間準”的準則,這恰是儒家“中庸之道”在技藝中的生動詮釋。

一杯一盞蘊“大道”,傳統文化煥發當代活力
“酸甜苦澀調太和,把握遲速量適中”,在茶藝展示環節,這句代代相傳的俗語讓實踐團成員深刻感受到孔孟文化的浸潤。泡茶時對水溫、時長的精準拿捏,待客時“奉茶為禮尊長者,備茶濃意表濃情”的禮儀規范,無不彰顯著儒家“禮”文化的韻味。

據了解,靈泉茶業將孔孟思想深度融入產業發展:種植環節秉持“天人合一”理念,遵循孟子“不違農時”的教導,采用生態種植模式減少農藥使用,讓茶葉生長順應自然規律;制作過程以“匠人精神”踐行“執事敬”,將“信”字刻入每道工序,確保產品品質穩定;銷售環節則以“仁”為懷,通過茶禮傳遞真誠,構建起基于信任的市場關系。這種“從茶園到茶杯”的文化滲透,讓孔孟智慧成為產業發展的“隱形引擎”。

山東靈泉茶業有限公司負責人表示:“鄒城茶葉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份禮儀,都是孔孟文化的現代注腳。這種將傳統思想與產業實踐相結合的模式,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氣。”此次實踐活動不僅讓成員們親歷了茶葉從鮮葉到成品的蛻變,更見證了傳統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的強大生命力。未來,實踐團將持續梳理調研成果,為推動更多地區實現“文化+產業”融合發展貢獻青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