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初心如磐。7 月 7 日,池州學院 “赴中分探訪紅色地標,尋紅色記憶” 實踐團奔赴蕪湖市繁昌區中分村,在晨光與稻香中,開啟了 “聽民聲・探農情・悟紅魂” 的實踐旅程,以青春腳步丈量紅色土地,用求知目光洞察鄉村振興脈絡。

上午八點,實踐團成員在中分村村委會的協助下,兵分多路走進村民家中。這座承載革命記憶的村莊,每一寸土地都流淌著紅色故事:斑駁的墻壁印刻歲月痕跡,老舊農具靜默訴說往昔,而村民們眼中閃爍的光芒,卻將歷史照得透亮。
“當年新四軍游擊隊在后山活動,我爺爺冒險送糧食,夜里聽見暗號就往山林跑……” 在李奶奶家中,泛黃的搪瓷碗、褪色的紅袖章成為歷史的注腳。實踐團成員圍坐聆聽,錄音筆與筆記本飛速運轉,生怕錯過任何細節。90 后村民李姐翻開手機相冊,展示村里修繕的紅色遺址:“這是當年的聯絡站,如今成了紅色教育點,每年接待上千名參觀者。” 從革命烽火到紅色旅游勃興,村民的講述串聯起歷史與當下,讓 “紅色基因傳承” 不再抽象,而是可觸可感的歲月脈絡。
走訪中,實踐團不僅是 “記錄者”,更是“服務者”:發現村委會檔案柜里的老照片邊角卷曲,成員們主動整理、掃描歸檔;得知老人想學習手機拍照,便現場教學基本操作。“孩子們肯聽嘮叨、肯幫做事,就像自家晚輩!” 村民的夸贊,化作夏日最暖的回響。
午后烈陽高懸,實踐團轉向村外田疇。連片稻田泛起綠波,蔬菜大棚錯落有致,一幅現代農業畫卷鋪展眼前。在村農技員張師傅帶領下,成員們蹲在田埂觀察水稻長勢:“這片田用生態肥,病蟲害少,產出的‘紅色田園’稻米,游客搶著買!” 順著指引,遠處紅色旅游步道與農田相映成趣 —— 原來,中分村正探索 “紅色文化 + 生態農業”融合模式:游客參觀紅色景點后,可體驗農事、認購農產品,實現 “以紅帶農,以農促紅”。
“這片向日葵為何葉片發黃?”“大棚黃瓜咋防治霜霉病?” 實踐團成員結合專業知識接連提問,張師傅笑著拆解答案:“得測土壤酸堿度,還要注意通風……” 問答間,理論與實踐的橋梁悄然搭建。成員們還發現,農田旁立著 “黨員責任田”標識牌 —— 黨員帶頭試種新品種,成功后再推廣村民。“紅色精神不僅存于故事,更活在產業實干中!” 成員們紛紛感慨道。
考察途中,實踐團偶遇勞作村民,便主動除草、澆水。沾滿泥土的雙手、曬黑的臉龐,讓 “鄉村振興” 從書本概念,變為真實可觸的汗水與希望。
暮色四合,實踐團圍坐復盤當日行程。筆記本上的密密麻麻,相機里的溫暖瞬間,田間地頭的深刻感悟,共同勾勒出 “紅色傳承” 與 “鄉村振興” 的交融脈絡。
“今天才懂,紅色地標是‘活著的教材’,鄉村振興是‘奮斗的日常’。” 實踐團負責人分享道。從傾聽紅色故事的熱血沸騰,到觀察產業發展的理性思考,成員們逐漸領悟:中國式現代化的鄉村圖景,離不開紅色基因的精神滋養,更需要青年接力奮斗。
七月的中分村,紅色基因在走訪中傳承,振興活力在田疇間涌動。池州學院實踐團的一天,是 “三下鄉” 萬千故事的縮影 —— 當青春腳步踏上紅土,當求知目光聚焦振興,成長的答案便寫在村民笑容里、浸在稻田芬芳中。
這群青年正以行動踐行 “青春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的誓言:讓紅色記憶照亮前路,讓田野實踐厚植情懷。未來,他們還將繼續深耕,在紅土沃野間書寫更多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