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清晨,木垮村的炊煙剛剛升起,兩支實踐隊的32名隊員已分成8個小組,帶著沉重的物資箱走向村巷深處。每組配備1名西昌學院的彝語翻譯隊員和1名上海交大的資料整理隊員,這樣的組合讓走訪效率大大提升。在村民阿依家的院壩里,西昌學院隊員粟思喬用彝語逐句解釋問卷內容。"毒品的種類有哪些?""知道艾滋病的傳播途徑嗎?"粟思喬輕聲詢問,西昌學院隊員譚帆則在問卷上快速勾選答案,遇到老人聽不懂的專業術語,粟思喬就用"不干凈的針管""不好的親密接觸"等通俗說法替代。
"這個本子上的紅絲帶是什么意思?"10歲的摩梭族女孩阿果指著隊員們發放的筆記本問道。西昌學院隊員何強拿起筆記本,指著封面上的紅絲帶圖案解釋:"這是防艾的標志,就像給健康上了一道鎖。"他邊說邊從物資袋里拿出一套彩色畫筆:"答對問題就能領這套畫筆,要不要試試?"阿果立刻點頭,在何強的引導下,她不僅說出了三種艾滋病傳播途徑,還主動要求把學到的知識講給弟弟聽。這樣的互動場景在三天的走訪中不斷上演,隊員們帶來的200套學習用品和200份生活用品,成了激勵村民參與宣傳的"催化劑"。
何強向小女孩解釋筆記本上的圖案。譚帆攝
針對村里老年群體視力差、識字少的特點,實踐隊專門設計了"口述代填"服務。7月7日下午,在木垮村中心,65歲的沙馬婆婆走在鄉間小道上,聽西昌學院隊員唐思盈用彝語念問卷題目。"您知道共用針管會傳染艾滋病嗎?"唐思盈問道。沙馬婆婆搖著頭說:"以前只知道生病要打針,不知道針管還能傳病。"唐思盈便舉例子:"就像家里的碗,別人用過不洗干凈,您肯定不愿意用,針管也是一樣的道理。"旁邊的西昌學院隊員羅英則在問卷上認真記錄,遇到關鍵信息還會用紅筆標注,這些標注將在后期匯總時作為重點分析數據。
唐思盈問問題羅英代填調查結果。江雪攝
在入戶走訪中,隊員們還發現不少家庭存在認知誤區。7月8日上午,在村民俄底家,俄底的妻子認為"艾滋病患者都生活不檢點",上海交大隊員趙雨桐立刻拿出宣傳冊上的案例解釋:"有位農民因為車禍輸血感染了艾滋病,他也是受害者。歧視比疾病更傷人,正確的做法是關愛他們,同時做好防護。"俄底在一旁聽著,默默接過妻子手里的宣傳冊,用粗糙的手指劃過上面的彝文說明。這樣的觀念轉變,正是隊員們最想看到的成果。
木垮村村委會書記感慨地說:“這些大學生們來得太及時了,給我們帶來了這么多有用的知識。希望以后能多舉辦這樣的活動,讓我們的村民能更好地保護自己和家人。”西昌學院理學院青艾先鋒暑期社會實踐隊隊長表示:“這次活動雖然結束了,但禁毒防艾的宣傳工作任重道遠。我們會把這次活動的經驗總結好,未來繼續開展更多有意義的實踐活動,為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西昌學院實踐隊指導老師余力表示,與上海交大的合作讓宣傳活動更具深度:"他們帶來了更系統的調研方法,我們熟悉當地語言文化,這種互補讓活動效果超出預期。"上海交大團隊負責人則認為,基層實踐是最好的課堂:"村民們的真實需求,比書本上的理論更鮮活。未來我們還會繼續開展這樣的校地協作。"
在木垮村四合院里拍照。羅英攝
此次西昌學院理學院與上海交通大學團隊聯合開展的禁毒防艾宣傳教育活動,不僅提高了木跨村村民的健康意識,也展現了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擔當精神。未來,相信會有更多的青年學子投身到鄉村建設和公益事業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青春力量。
通訊員譚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