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農村耕田,探農業路徑(通訊員:林嘉坤 李躍祥 林心怡)為深入探索作物生長規律,7月3日上午9點,福建農林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赴三明大田縣“凈土興鄉”暑期三下鄉實踐隊抵達前坪鄉下地村大田縣農科所科研基地,開展了一場意義非凡的試驗田參觀與學習活動,旨在通過實地觀察與研究,為農業發展貢獻青年力量。

圖為實踐隊員們在參觀下地村耕地 邵曉曉 供圖
來到東南景天、伴礦景天、木薯、水稻、狼尾草等作物的種植區域,仔細觀察這些作物在不同耕耘方式下的生長狀態。在分塊實驗田里,作物們展現出不同的生長態勢,這些差異間接說明耕耘方式對作物生長的深刻影響。
在田間,實踐隊員們還發現了套種模式帶來的諸多益處。半礦景天是一種超富集植物,對鉛等重金屬具有極強的富集能力。其根系能夠吸收并積累土壤中的鉛元素,有效降低土壤中鉛的含量。這種特性不僅有助于改善土壤環境,減少重金屬污染對生態環境的威脅,還為后續的農作物種植提供了更安全的土壤條件。通過半礦景天的富集作用,土壤中的鉛元素被固定在植物體內,減少了鉛在土壤中的遷移和擴散,降低了其對其他作物的潛在危害。

圖為部分東南景天的耕作情況 林嘉坤 供圖

圖為半礦景天與木薯套種及無套種的長勢 林嘉坤 供圖
此次試驗田參觀活動,實踐隊員們收獲了豐富的農業知識與實踐經驗,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他們將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和堅定的信念,投身于農業科研與實踐之中,為農業現代化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書寫屬于新時代青年的農業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