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遞習語新聲 微光照亮夢想
6月22日至23日,南充文化旅游職業學院“暖陽新聲”宣講小分隊先后走進南充市特殊教育學校與南部縣特殊教育學校開展2025年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此次活動以“傳遞習語心聲 微光照亮夢想”為主題,小分隊成員們走進特殊教育群體,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燈塔,開展了一系列精心策劃的特色活動,寫下了諸多關于理解與溫情的溫暖注腳。
傳遞習語 一場雙向適配的溝通探索
在“傳遞習語手語”環節,成員們最初準備了基于網絡標準手語的“習語”演示,卻很快發現了一個細節:部分聾生對一些手勢反應遲疑,反而對老師示意的另一種簡化手勢露出會心的微笑。細問之下才知道,特殊教育學校的師生間,長期形成了一套結合本地生活場景的“手語方言”。面對這種差異,隊員們沒有固守預設方案,而是立刻向學校老師請教“手語方言”的特點,將“同心共筑中國夢 攜手奮進新征程”等習語,重新拆解為更簡潔、更貼近孩子日常表達的手勢。當聾生們通過熟悉的“方言”讀懂習語的含義,紛紛用手語比畫“謝謝”“我懂了”時,隊員們真切體會到:溝通的本質不是“我傳遞什么”,而是“你能接收什么”。

(圖為小分隊成員和聾生一起學習“習語”手語)李靖怡供圖
南充市特殊教育學校教導處主任宋森表示:“特殊教育不僅能幫助孩子融入社會,更能賦予他們自信與尊嚴,我們的堅持能夠幫助特殊孩子融入社會,我們的努力能夠托起他們在社會中平等生活。”
畫筆為媒 一份獨一無二的“限量禮物”
在帆布包彩繪活動現場,面對聽障學生,成員們通過手語比畫、肢體示范及圖文結合的方式,講解繪畫技巧與色彩搭配知識,鼓勵他們用畫筆表達內心想法。一名聽障學生在創作過程中,主動用手語向成員們請教如何繪制“飛翔的小鳥”,成員們耐心示范并協助完成作品,該學生在作品完成后,用手語表達了“我想成為小鳥,勇敢飛翔”的愿望。針對心智障礙學生,團隊成員采用更具包容性的互動模式,允許他們自由選擇色彩與創作形式,在旁進行適度引導。有學生將多種色彩混合調配,形成獨特的視覺效果,成員便順勢引導其觀察色彩變化的過程,激發其對事物變化的認知興趣。

(圖為小分隊成員帶領特殊群體學生手繪帆布包)李靖怡供圖
活動中,成員們還巧妙地將“習語”精神融入互動交流,孩子們用稚嫩的筆觸勾勒出“我愛中國”四個字樣。盡管筆畫略顯生澀,線條不夠規整,但每一筆都凝聚著純粹而真摯的情感,這正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少年兒童心中生根發芽的生動體現。
粘土戲法 一串天馬行空的奇思妙想
成員們將色彩各異的粘土分發給每個孩子,手把手地教他們基礎的揉捏技巧,過程中發現有些心智障礙的孩子對色彩有著特別的敏感度,于是,成員們鼓勵孩子們自由搭配顏色,不必拘泥于固定的造型。成員們握住孩子們的手,通過手把手的示范,引導孩子們感受粘土的質感,在創作過程中,孩子們的想象力被充分激發,有的用粘土做出了可愛的小動物,有的捏出了形態各異的花朵,還有的搭建起了小小的“房子”,當柔軟的粘土在指尖變幻出花朵與小動物時,孩子們從最初的拘謹到主動舉起作品“求點贊”,每一件作品都是他們內心世界的獨特呈現,而成員們的適時引導與包容,更讓這場創作實踐超越了技巧傳授的層面,成為一次尊重差異、激發潛能的生動教育實踐。

(圖為小分隊成員與特殊群體學生一起開展黏土游戲)李靖怡供圖
南部縣特殊教育學校教導處主任柴建國表示:“充滿朝氣活力的大學生走入課堂,為我們的孩子帶來了新鮮感,體驗了新東西,感受了新事物,為他們打開了眼界。”
小分隊成員們認為,這次活動真切地感受到特殊群體學生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有著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和發展潛能,深刻地理解到特殊群體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與不易。同時,也親身見證了特殊教育從業者日復一日的堅守與付出,這種

(圖為小分隊成員大合照)
在平凡崗位上默默耕耘、無私奉獻的精神,讓小分隊成員們由衷敬佩。作為新時代新青年,這份認知也將化為他們未來前行的動力,學好專業技術知識,服務地方經濟,更加關注社會、勇于擔當,用實際行動為需要幫助的人送去溫暖與力量,為構建和諧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通訊員 何曉嬌 黃微 張嬌 江楠 聶婧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