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三下鄉 | 稻浪千重話農耕,田間調研探振興
從遠古先民將野生稻穗引入阡陌,到如今雜交水稻在全球鹽堿地上拔節生長,水稻種植不僅是一門與土地對話的古老技藝,更藏著人類破解糧食密碼的智慧密碼。2025年7月8日,江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綠韻曲白行,青春助振興”實踐隊走進曲白鄉的水稻田,用腳步丈量農耕文明的厚度,在泥土里讀懂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的深意。
稻浪千重:農耕史詩的新篇章
踏入稻田,青翠的麥穗在風中頷首,實踐隊隊員們跟著水稻種植戶的腳步,聽他揭開水稻種植的千年奧秘。水稻種植戶向實踐隊隊員講道:“這稻子啊,早把人類的奮斗刻進了基因里。” 他指向遠處的水稻示范田,“現在畝產千斤不算奇,連鹽堿地都能種出好稻 —— 這可不是天上掉的,是一代代人在田里‘泡’出來的學問。”
禾下護農:多維度守護的豐收密碼
調研途中,水稻種植戶向實踐隊隊員詳細介紹了水稻種植的注意事項,從育種到害蟲防治,都有其獨特的種植技巧。“選種得選‘谷粒飽滿、種皮有光澤’的種子,癟粒的壓根長不出好苗。早稻播期得趕在清明前,每盤播多少芽谷,得看品種,秈稻稀疏點,粳稻密點,就像你們排座位,擠了搶營養,松了浪費地......”聽過水稻種植戶的講解,隊員們對水稻種植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青苗初長:當青春遇見泥土
夕陽西下時,隊員們坐在田埂上感慨道:“從河姆渡先民捧著陶碗盛稻粒,到袁隆平院士‘禾下乘涼’的夢想,這稻穗里藏著的,哪是簡單的糧食?是人類和土地較勁又和解的故事。”晚風掠過稻田,稻葉摩擦的沙沙聲里,仿佛能聽見遠古的耕種聲與現代的農機聲在時空里重疊 —— 那是農耕文明的回響,也是青春與土地對話的新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