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響應“雙減”政策下科學教育與傳統文化融合的號召,推動科普資源下沉社區,7月5日,合肥工業大學物理學院“逐夢集光”暑期實踐團走進合肥市肥西縣錦航社區,以“傳統文化中的物理學之光學篇”為主題,為20余名少先隊員及家長開啟了一場“尋光探秘”的科學之旅。活動通過“故事引趣—實驗探真—手工踐知”的創新形式,讓光學知識從課本躍入生活,在傳統與科學的碰撞中點燃青少年的科學熱情。
圖為實踐隊隊員合照 李樂祥攝
故事為引:古人的“光學智慧”叩響好奇心門 “小朋友們,你們知道‘杯弓蛇影’的故事嗎?”活動伊始,宣講員以《風俗通義》中的經典典故為引,將“墻上的弓影倒映在酒杯中,誤以為是蛇”的趣味情節娓娓道來。“當時的人為什么會生病?真相又是什么?”隨著疑問拋出,孩子們的目光緊緊鎖住講臺。
緊接著,宣講員又列舉“水中筷子變彎”“漁民叉魚要瞄準下方”等生活場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揭開謎底——“這些都是光的反射與折射在‘搞鬼’!”為了讓抽象原理“可視化”,宣講員拿出激光筆照射水面,光斑在水面跳躍的軌跡清晰可見;又舉起魚叉模型,對比“直接瞄準”與“瞄準偏下”的區別,直觀呈現折射帶來的視覺誤差。“原來古人觀察到的現象里藏著這么多科學道理!”臺下小朋友紛紛舉手提問,“彩虹是怎么形成的?”“鏡子為什么能照出人影?”互動問答聲此起彼伏,現場氛圍熱烈。
圖為實踐團宣講員在進行光學科普宣講 韓金城攝
實踐為舟:動手操作解鎖“光的魔法”
為讓孩子們將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實踐團特別設計了“紙杯投影儀”手工制作實踐環節。
在“紙杯投影儀”制作中,志愿者為每個孩子發放一次性紙杯、膠紙和畫筆。從“在紙杯底部蓋膠紙”到“在膠紙上繪上圖案”,從“調整紙杯與桌面的距離”到“觀察桌面上投影成像”,每一步都充滿探索的驚喜。“我的小兔子會跳舞!”一位小女孩舉著自己畫的卡通紙杯興奮地說,“原來小孔成像能讓圖案變大,太神奇了!”志愿者一邊指導,一邊講解“小孔成像”的原理——光的直線傳播讓物體在光屏上成倒立的像,孩子們邊動手邊思考,連家長也忍不住加入討論:“這和相機成像好像有點像!”
圖為少先隊員展示自制“紙杯投影儀”作品 李樂祥攝
志愿輔導:精準幫扶破解課業難題 活動尾聲,實踐團成員還為少先隊員進行了課業輔導,針對社區青少年課業需求,實踐團特別設置“學業加油站”環節。志愿者根據學生年級與學科弱項,分組開展“一對一”輔導:通過“水果買賣”情景模擬,用生活案例講解四則運算,低年級學生快速掌握加減法技巧;引導高年級學生從“光學現象”中挖掘寫作素材,鼓勵描述彩虹成因的獨特視角;設計“光學詞匯接龍”游戲,在趣味中鞏固單詞記憶。“以前覺得物理公式很枯燥,今天用鏡子做實驗,突然就懂了!”五年級學生航航在完成光學輔導后感慨道。家長王女士表示:“志愿者不僅耐心講解錯題,還教孩子制定復習計劃,這種幫扶太實用了!”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為少先隊員進行課業輔導 李樂祥攝
本次“傳統文化中的光學”科普活動,是合肥工業大學“逐夢集光”實踐團“科技+文化”雙軌科普模式的又一次實踐。通過挖掘傳統文化中的科學元素,將晦澀的光學原理轉化為可觸摸、可體驗的生活場景,既激發了青少年對物理學科的興趣,更在他們心中埋下了“用科學眼光觀察世界”的種子。正如實踐團某成員所說:“我們希望讓科學不僅有‘高度’,更有‘溫度’——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讓科學知識真正‘活’起來、‘走’進孩子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