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8日上午,湖南工程學院卓越工程師學院“三下鄉”社會實踐團,在學院黨委副書記林志剛、學辦主任李娥君的帶領下,與銀田鎮村黨總支副書記張志勇一同走進南村村。團隊沿著韶山灌區的紅色印記,開展“探尋精神根脈、共話傳承創新”實踐活動,為紅色文化賦能鄉村振興注入青春力量。
走進毛澤東考察湖南農民運動韶山歷史陳列館,實踐團成員首先被一幅歷史場景浮雕吸引。浮雕上的人物栩栩如生,無聲訴說著往昔的風云歲月。旁邊展板上“調查研究的光輝典范——毛澤東考察湖南農民運動歷史陳列”的字樣莊重醒目,瞬間將大家的思緒拉回1927年那段波瀾壯闊的時光。當時,毛澤東為探尋革命真理、解決農民問題,深入湖南農村開展調研。講解員詳細講述了毛澤東從湘潭到湘鄉、衡山、醴陵、長沙的調研歷程,成員們凝神聆聽,深刻體會到實事求是、深入群眾的調研精神。正是這樣腳踏實地的走訪,為《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積累了素材,也為中國革命道路的探索指明了方向。

圖 1農運考察浮雕

圖 2參觀農運陳列館
隨后,團隊來到南村村紅色遺址。張志勇副書記指著遺址的磚瓦,向隊員們講述韶山灌區的建設史:1965年,10萬湖南兒女無償參與建設,用簡陋的工具、頑強的意志,靠人扛肩挑筑起了這條“人工天河”。“自帶干糧上工地,鋼釬磨掉一半仍堅守”的事跡,深深震撼了在場所有人,讓“艱苦奮斗、科學創新、團結奉獻”的韶灌精神在大家心中更加真切。

圖 3新思想文化廣場宣誓
在新思想文化廣場,實踐團全體成員高舉右拳,懷著崇敬之心莊嚴宣誓:矢志傳承紅色基因,以青春擔當投身鄉村振興事業。
作為“溯源紅色精神,助力鄉村發展”計劃的重要實踐,團隊后續將梳理資料形成調研報告,為韶山灌區紅色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注入青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