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侶分手后,有人會刪除對方聯系方式,徹底斷絕往來;也有人會選擇保留聯系方式,甚至偶爾聯系,成為普通朋友。那么,分手后要不要互刪聯系方式?
近日,針對“分手后是否要互刪聯系方式”話題,面向全國17697名高校大學生展開問卷調查,結果顯示:10114人選擇需要,占比57.15%;7583人選擇不需要,占比42.85%。
分手后互刪聯系方式,是對新任的尊重,也是負責任的表現安徽大學生王薇認為,分手后應該主動刪除對方的聯系方式。她說,雖然“互刪聯系方式”是情侶雙方互動的行為結果,但如果其中一方有了新戀人,必須趁早刪除前任聯系方式,這是對新任的尊重,也是給新任戀人的一種安全感。
但在現實生活中,她表示還需要分情況做決定。如果是她自己提出分手,她不會主動刪除聯系方式,如果是被分手的一方,就會主動刪除。
“如果真的到了兩個人不能在一起了,我認為需要互刪聯系方式的。”河南大學生董永也同意王薇的觀點。他說,分手后給對方留下希望是不負責任的行為,刪除會傷害對方,但長痛不如短痛,遲早需要走出來。
董永有過這種經歷。在之前的戀情中,因為和戀人經常發生爭吵,后來積累負面情緒較多,最后兩人分手。分手后對方刪除了他的聯系方式,但他卻一直猶豫不決。
“當時我很難過,經常晚上睡不著,就想復合這段感情。”他后來慢慢走出這段傷痛后,平復了心情,也刪除了對方的聯系方式。
對于那段感情,董永做過一些總結。他建議正在經歷分手的朋友們,分手后切記不要死纏爛打,真心愛自己的人不會舍得讓自己一個獨自前行。“如果被分手了,就坐下來冷靜冷靜,想想在這段感情中得到什么、失去什么,洗把臉、化化妝依然要微笑面對生活、現實。要互相刪除聯系方式,互不打擾,慢慢忘掉。”
分手后還可以做朋友,只要相處起來把握好分寸即可湖南大學生沈夢琛認為分手后不需要互刪聯系方式。她說,既然大家當初決定和平分手,就是理性看出了兩人之間的不合適,“但當初之所以能在一起,肯定也有兩個人之間互相能吸引對方的點,既然這樣的話,還是可以做朋友的,沒必要刪除聯系方式。”
她的高中朋友,在中學時期戀愛,后來因為一些原因導致分手。分手后成為了很好的朋友,“放假會一起出去玩,聊地也很歡樂,兩個人之間也不會尷尬,我想這才是分手后最好、最理性的處理方式。”
沈夢琛說,后來兩個人都有了新的戀人,但依然保持著朋友關系。她說,分手后可以做朋友,但也要把握好分寸,和前任相處起來,不可以親密。
專家:分手后從痛苦到成長包含三個周期,每個階段的答案和做法不一
重慶師范大學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中國心理學會注冊心理師陳娟表示,情侶分手后,從痛苦到成長,包含三個周期,要不要刪聯系方式在每個階段的答案和做法可能都不一樣。
一是敏感期。在敏感期,個人會經歷哀傷的否認、憤怒、妥協、抑郁和接受五個階段。分手傷害越大反應越激烈。
在否認階段,個人處在震驚中,會竭力避免看見真相,覺得分手不過是句玩笑話,情侶還沒有分開,對方依然是自己的愛人等,從而衍生出一系列裝傻、糾纏等行為。“這時的隔離是很重要的,能給彼此一個空間冷靜思考。”
在憤怒階段,個人會艱難地意識到,粉飾太平可能并不奏效,分手確實發生了。這種傷害容易激起自身的防御,用憤怒來充能去面對殘酷的真相。“你憑什么跟我分手?”各種聽到看到想到的刺激都可能引起應激反應。向內或向外的各種言語或行為的攻擊,都可能發生在這一階段。
在妥協階段,個人發現憤怒攻擊并不能逼對方回心轉意,轉而“曲線救國”。也可能會被無休止的“如果……就……”的悔恨吞噬,在虛妄的期待下不斷卑微退讓甚至奉獻犧牲,去換取不分手的結果。“這種假性的建設性很容易讓人迷惑和心軟,導致‘復合’的現象。但因為此時的妥協常常只聚焦不分手的結果,不管分手的原因。因此,就算會復合,也仍會因為之前分手的原因而最終再次分手。”
在抑郁階段,個人終于意識到分手真實地發生,曾經的親密不復重來,對方永遠地離開了自己的生活。這時自己可能會痛苦、低落、麻木,甚至絕望。“但唯有這種,我們才能啟動深入的思考,思考‘怎么了?為什么?怎么辦?’等議題,破釜沉舟,絕處逢生,最終引發改變,迎來最后一個階段。”
在接受階段,個人最終接受了分手的事實,承認自己無能為力,但也意識到這只是個體生命歷程的一個插曲,并允許自己帶著傷痛和經驗繼續前行,并在前行中繼續完成整合和療愈。
二是陌生期。陳娟表示,戀愛時,親密關系往往會占據自我很大的空間。當個體完成哀傷的五個階段,最終接受分手的事實而完成分離時,這些空間會形成一個巨大的空洞,需要有新的東西填充進去。
“這時我們回頭重新看向自我,往往有恍若隔世的感覺。”她認為,當個體能再次將精力放到自我的學業、事業、興趣愛好、親情友情等方面時,就可以漸漸拓展出新的沒有“前任”的生活模式,并熟悉它。“那么,我也就選擇發展出了新的自我,成為了帶著舊有痕跡的全新的個體。這時再面對前任,也就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了。對方的一切也許會有唏噓,卻再也經不起內心的波瀾。”
三是重建期。陳娟說,當對親密斷裂的哀悼已經完成,當那些修復、安頓和重啟已經整合,個人會進入重建期的選擇。這種選擇基于怎樣更有利于生活繼續的權衡。如果分手的雙方再無瓜葛,彼此確無聯系的必要,那么這時保持距離甚至“老死不相往來”,對各方面來說都更加體面。
“但如果除了情侶的關系之外,還需要維持其他的關系,那么這時就需要從分離中重建發展出一個新的故事。”她舉例說,如由同學發展起來的情侶,分手后可能要回到同學的關系中,探索出一個對彼此都合適的相處方式;再例如離婚育有子女的二人,雖然不再是夫妻,但仍然可以是子女最好的父母,探索出未來如何更好的養育子女的合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