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ABC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創(chuàng)立。A代表誘發(fā)事件(Activating event),也就是引發(fā)我們情緒的具體情境或事件;B代表信念(Belief),即我們對這一事件的看法、評價和解釋;C代表情緒和行為后果(Consequence),也就是我們在事件和信念影響下產(chǎn)生的情緒反應和行為表現(xiàn)。該理論的核心觀點是,不是A直接導致了C,而是B在中間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舉個簡單的例子,在一次重要的考試中,你成績不理想(A)。如果你認為“這次失敗說明我能力太差,以后也不會有出息”(B1),那么你很可能會陷入沮喪、自卑的情緒中,甚至對學習失去信心,產(chǎn)生逃避學習的行為(C1)。但如果你換一種想法,“這次考試失利是因為我復習不夠全面,通過這次經(jīng)歷,我找到了自己的薄弱環(huán)節(jié),下次一定能做得更好”(B2),那么你可能會感到有些失落,但更多的是充滿動力,積極制定學習計劃,投入新的學習(C2)。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同樣的事件,因為信念的不同,會產(chǎn)生截然不同的情緒和行為后果。這就提醒我們,當遇到負面情緒時,不要一味地抱怨事件本身,而應該審視自己的信念系統(tǒng)。很多時候,我們的信念可能存在偏差,比如以偏概全、絕對化要求、糟糕至極等不合理信念。以偏概全就是根據(jù)個別情況就對整體下結論;絕對化要求則是用“必須”“應該”等詞匯來要求自己或他人;糟糕至極是把事情的后果想象得極其可怕。
那么,如何運用情緒ABC理論來改善我們的情緒呢?首先,要學會覺察自己的情緒和誘發(fā)事件。當感到情緒不佳時,問問自己“我現(xiàn)在因為什么事件而產(chǎn)生了這樣的情緒”。然后,深入分析自己的信念,看看是否存在不合理之處。最后,嘗試用更合理、積極的信念來替代原來的不合理信念。
情緒ABC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看待生活中的情緒問題。它讓我們明白,我們有能力改變自己的情緒狀態(tài),只要調(diào)整自己的信念,就能在困境中找到希望,在挫折中汲取力量,讓心靈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